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丝绸路新游记(肖云儒16)

(2022-08-28 14:23:39)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16)百岁老人与秦音秦腔

7月30日下午,与总主持王志一道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采访他们的老团长、97岁的耄耋老人邸德民。

路上有点堵,5点才到。下车后,摄制组的小伙子们扛着超重的器材,走了很长一段路,然后拐进一个院子,然后进单元楼,然后下地下室。引路的人摸不到电灯开关,只好摸黑下台阶,拐弯,再下台阶,倏尔光亮骤至,进到一个小剧场。小剧场空空如也,只一两百个座儿,虽有年代,倒还整齐。

舞台上孤零零坐一位老人,戴一顶草编礼帽,手里攥着一个红袋子。见面第一句话是:我三点半就来了!

王志赶忙道歉:让您老久等,罪过罪过。我也上前,特意操醋熘陕西话与他说易俗社,说秦腔,说这次丝路万里行正是从他的老家西安灞桥启动的,老人才高兴起来。王志不愧名嘴,很质朴又很老练地开始对话,且不露痕迹地朝深处开掘。他问得真诚而真切,很快拉近了距离。

邸老个子不高,声音不大,记忆力、表达力、对应能力基本不错。整个对话长达一个半小时,老人能不休息不喝水,一气坐下来、说下来,你不能不佩服。他是1917年生人,十四五岁因父母双亡、乞讨为生,被陕西周至益民剧社收留入班学戏,由做剧务到登台主攻胡子生而小有名气,“我们那时是师傅的鞭子抽出来的”。1949年32岁时,原国民党17师猛进剧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保留“猛进”名称不变。他参军入伍,随王震将军入疆,后剧团转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在当团长时,由于要缩减编制,他首先让自己当演员的夫人在40岁的黄金年龄下岗。“她能想通吗?”“想不通也没办法,我是团长、党员嘛。”

超过一个甲子,猛进秦腔剧团走遍南疆北疆,兵团各团场、地方各州县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让援疆的西北各省同胞过了秦腔瘾,也向各民族传播了秦腔艺术。他们坚持创作反映边疆现实生活的新戏,改编优秀历史剧,多次获奖。直到现在,在多媒体冲击、戏曲市场萎缩的大形势下,剧团克服各种困难,每年还演出百场以上,超过了自治区规定的80场任务。这在地域辽阔,转场费时的新疆很不容易。

邸老还告诉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中央领导习仲勋同志不止一次看过“猛进”的戏。习老表扬他们:这个团扎根新疆,学雷锋,要好好帮助发展。并与他们一起合影。“猛进”后来被评为“五好”剧团,他还代表团里去北京开了会。

前不久,和古老的西安易俗社一道,这个扎根边疆的剧团,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手头没有任何剧团的文字材料,以上情况,都是老人絮絮叨叨、零零星星说出来的。我只是稍加整理,也没有去落实。一位百岁老人的记忆和表述也许有误,但有时候,具体事实的准确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面前这位平凡而又可敬的老人,他由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到主要演员,到导演,到连任剧团多届团长,到退休,一生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兵团,献给了秦腔艺术。他只是当年成千上万援疆内地人中的一个,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又强大的群体雕像,看到了他们光彩四射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