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洗澡中的文化

(2022-06-07 16:21:59)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洗澡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之一,但在古代,它却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讲究。不仅仅是讲卫生,它更是一种礼仪,是国家大典的序列。而新中国成立后,它也曾是思想改造的代名词。

洗澡与礼仪

在古代,以水洗身体不同的部位,各有名称——洗发称“沐”;洗身称“浴”;洗足称“洗”;洗手称“澡”。洗这四个部位可以合称“沐浴”,或称“汤沐”,亦称“洗沐”。那时在宫廷,佛寺建有浴室,称浴堂。唐代诗人王建《宫词》:“浴堂门外抄名人,公主家人谢面脂。”宋之后,民间亦有浴堂。汉代官吏每五日一休假,休假后的首要任务是洗澡,所以休假亦称“沐日”,或“休沐”。时光飞逝,到了唐代,官吏十日一休沐,称“旬休”。《滕王阁诗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沐浴与礼更是密不可分。古代官场习俗,帝王近臣上朝议政,务必沐浴。《论语·宪问》载:“孔子沐浴而朝。”孔子这一行为是对官场独有习俗的诠释,后世官吏入朝议事亦如此,时人以此表现官场礼貌、文明的素养,这既是政界的规矩,也是礼俗。

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大典。无论是商王、周王、还是秦皇汉武,每次祭祀天神、地祇,祭日、月、山、川,祭祖拜宗祠,都要先沐浴,后行礼。民间敬神、祭祖也要沐浴,就是献祭品也要先净手,这是对神、祖的敬畏和尊崇。

在古今人生礼仪中,值得一提的是“洗儿”之俗。古时婴儿诞生三日后或满月后,要给婴儿洗澡,举行酒宴,民间称为“洗儿”或“洗三”。举行洗儿礼时,婴儿的祖父母或父辈、亲朋好友前来贺喜送礼,称“洗儿钱”、“洗儿果子”、“洗儿钱果”。唐代诗人王维《宫词》中的诗句“内人争乞洗儿钱”就是佐证。《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为李治、唐玄宗为长孙李豫行“洗三”礼。在唐代“洗三”礼中,最吸引人的是——天宝十年(751)正月二十日,杨贵妃给50岁的大腹胡儿安禄山举行“洗三”礼。记录这一活动的资料多多,连史学家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不厌其烦地详述了全过程。“洗儿”礼后四年,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次年杨贵妃被杀于马嵬坡,杨贵妃为安禄山行洗儿礼成为历史上一大丑闻。

洗儿之俗,迄今仍在黄河流域盛行不衰。《陕西民俗志》载:南郑县习俗,婴儿生后第三天,外婆要给外孙烧艾水,擦洗一下脸、手和脚,名为“洗三”。当地习俗外婆洗过的婴儿,将来眼明、耳灵、手脚勤快。

洗澡与节俗

以洗澡为主题的节日,当推上巳节。上巳节是古代的沐浴日,它源于西周,周人春季到水边洗涤污垢,举行祛灾祈福的活动。《周礼· 春官· 女巫》:“女巫掌岁时以拔除疾病。”汉人郑玄注释说:这就是时下三月上巳日在水边举行洗濯除灾祈福的活动,称之为“祓禊”。据《后汉书·礼仪志》注引《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禊不祥。”可见,先秦时上巳节必取三月上旬的巳日。这一习俗为汉代人传承,每年阳春三月巳日,京城官民,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都会走出家门,到京城东的灞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除病去疾,驱邪避妖,同时,戏水嬉戏,游玩取乐。“巳”是福的意思,上巳日即吉祥之日。汉武帝在上巳节祓禊灞上,之后回宫路经姐姐平阳公主家,而巧遇歌女卫子夫,两人一见钟倩,卫被引入后宫,不久立为皇后,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因抗击匈奴有功封侯,他们的传奇故事深深地烙刻在历史的印记中。

晋以后,上巳节定型于三月初三,临水设酒宴之俗渐盛。唐代三月三日仍是一全国性的节日,每年上巳节,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称“曲水流觞”。吴自牧《梦梁录》的《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以药浴为主题的节日首推端午节。时值五月,百虫滋生,疾病流行。当此之时,人们为了提高洗浴的质量,便煮兰草或其它中药材沐浴以祛病禳灾。所以,端午节最早的名字叫“浴兰节”。那时用的兰草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煎水沐浴而深受时人的欢迎。《楚辞·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华采衣兮若英。”用兰汤沐浴后,再用香水洗发,之后穿彩衣,拿杜若之花。汉代端午节已经流行浴兰之俗,《大戴礼记》中就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而汉成帝偷窥美女刘合德兰汤沐浴的故事,就是佐证,这一习俗为后代各朝所传承,李白的《沐浴子》中有“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的诗句。唐人韩鄂的《岁华纪丽》:“端午,角黍之秋,浴兰之月。”苏轼《皇帝阁四首》中亦有“喜辰共喜沐兰汤”的诗语。在元曲中,张可久的《双调折桂令》也咏道“浴兰芳荆楚风流”。嘉靖福建《仙游县志》记载:“至午时采百草为汤,浴体以治百病。”

近年随着养生之俗的勃兴,全国各地以中草药入浴的洗浴、足疗商铺遍布城乡,深受市民青睐。

洗澡与宗教

人要洗澡,佛像也要沐浴。

洗礼不是基督教的专利。佛教徒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也要举行浴礼。浴礼与洗礼名称相近,仪式却大相径庭,佛教徒行洗礼,洗浴佛像称“浴佛节”或“佛诞节”,这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无论是皇家寺院还是僻远小寺,届时都要举行浴礼,并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并供养各种花卉。所以,人们习惯称佛诞日为“浴佛节”,也称“灌佛”或“灌佛会”。佛教源于印度次大陆,西汉末年传入长安,经过知识界的传诵,到东汉初便获得宗室贵族的欢迎,汉末佛教进入民间,成为百姓的宗教信仰之一。浴佛习俗源于印度佛教传说,佛祖生时九条龙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汉末,浴佛习俗,传入内地。

寺院举行浴礼时,要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首先把寺院清扫干净,四处洒香水,之后,按寺院人数在大雄宝殿外设置浴佛盘。到了浴佛节那天,佛像前供奉香花,并点燃一盏盏灯烛,院子里摆出排列成行的香汤盆。全院僧众齐聚大殿之前,跟着住持上堂祝香。浴礼开始时,僧人用伴有香料的水灌浴佛像,一边淋香水,一边偈拭佛像,口中还要喃喃自语“唵底沙底沙僧伽裟诃”,一直念到将佛像沐浴洁净为止。浴佛之后,僧人们口诵偈咒,用两根手指取少许浴佛香水淋在自己头上,据说这是淋的“吉祥水”。

浴佛礼,在汉末已开始流行,到了唐代,已成为寺院节日风俗的重要内容。(文:韩养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乡村的麦秸垛
后一篇:红肚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