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与喝汤
(2022-04-26 15:27:33)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生活园地 |
在广东,人们有喝早茶的习惯;在我的家乡,乡亲们有早上喝汤的习俗。虽然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国,相距几千公里,但就喝茶与喝汤这两种习俗来讲,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虽然两种习俗在字面上有“茶”和“汤”的区别,但其实与“茶”“汤”关系并不大,却都与“吃饭”有密切的关系。在广东,早茶几乎成了早饭的代名词,为人们所熟知;而关于喝汤,也与吃饭搭界却少有人知。
我的家乡在关中平原中部,乡亲们说的喝汤虽说与吃饭有关,但不知为什么,却只是与吃早饭有关。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村上谁家有喜事,乡亲们自然都要前去凑热闹。待客的席篷在先天早已搭好,待客的桌椅也早早预备齐备。办喜事这天,一大早,村里的成年男子穿上整齐干净的衣服,胳肢窝下夹着拜亲匣子,一个个向主人家门前云集。匣子里放的自然是礼金。所谓的拜亲匣子,其实就是一个长三十公分、宽十五公分、高五公分左右的木匣子。为了彰显喜庆,拜亲匣子一般都会漆成大红色或枣红色。至于里边要放多少礼金,这要以与主家关系的要好程度,以及自家的经济状况而定。这么一大早就到主人家去干什么呢?当然是先去喝汤了。喝完汤到中午才正式参加主人家的宴请。
到了主人家门口,主人家聘请的主事大总管会从你手里接过拜亲匣子,取出里边的礼金一一进行登记,然后一个一个安排喝汤,其实就是吃早饭。饭桌上,酒是主人自家做的、热得滚烫的黄酒,菜是四盘凉菜。八个人一桌,先来先吃,流水席。等酒菜吃得差不多了,上臊子面。吃完后,主人将拜亲匣子退还给乡亲们。别以为这里边是空的,里边有主人家的回礼——一般是十二个酒杯大小的小花馍。乡亲们拿回自己的拜亲匣子,这喝汤才算结束。这喝汤,其实就是婚宴的预备,是婚宴的配餐。
另外,平时,如有亲朋来家,来时又刚好不在饭点或错过了饭点,主人也会想法留住客人。这留客的方式也叫喝汤。不过,这里的喝汤与喜庆宴席的喝汤大有不同。一般是这样的场景——客人站起身要走,男主人拉住强留,并说,“还是喝了汤,再走吧。”一边急喊女主人烧汤。这时,只见女主人麻利地下厨,让孩子在院子里扯几把麦秸。伴随着炊烟的袅袅升起,不到十分钟,一碗热汤就端上来了。这汤其实是带汤水的几个荷包蛋。只有客人将这荷包蛋吃下肚离开,主人才觉得自己尽了地主之情。如果时间再宽裕一些,女主人会给客人擀一碗筋道的面条。用大海碗盛上,冒顶。别以为这碗里全是面条,这下面往往有埋伏。几筷子下去,你会发现面条下边,卧有几个诱人的荷包蛋。
笔者在网上百度发现,用喝汤代替吃饭还真有来历。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被明成祖朱棣封到南阳作唐定王。朱桱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建造了豪华的王府和王府花园,仅王府宫殿就有800多间。南阳百姓根本满足不了王室的挥霍,朱桱就强令百姓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节余一顿饭的口粮全部上交王府。有位在王府花园修垒假山的老石匠,终日劳累,饥饿难忍,夜晚回家后就挖了些野菜熬汤充饥。不料却被在王府山上赏玩夜色的朱桱发现了,即命人把石匠抓来审问。石匠辩解说没有做饭,只是煮了一点野菜汤。朱桱派人去揭锅查验,果然是野菜汤,石匠这才幸免一死。以后老石匠每晚回家,都煮点野菜汤喝。乡亲们竞相效仿,久而久之,这喝汤就成了晚饭的代名词。据了解,在陕西渭南,河南南阳等地,乡亲们都将吃晚饭叫做喝汤。
至于为什么我的家乡让喝汤与吃早饭结缘,以及什么时候结的缘,尚无从可考。(文:莫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