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日本时评企业健康文化 |
过去黑企业是指与黑社会有关联的会社,现在却是普遍指对从业人员刻薄剥削的企业。具体表现为录用大量的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让他们拼命加班加点劳动,不支付或者少支付加班报酬,企业管理层对员工恶言相加,变相在精神上折磨人。严酷的工作环境,再加上工资待遇很低,甚至工资被拖延,工作成绩又被夺取,年轻人在这样的企业无法忍受,往往走为上策。实际上是企业逼迫员工走的,这也可以说是企业对从业员用完就扔,把人当成消耗品了。因此“黑企业”的人员流动是很快的,通常一个部门1年就有10人以上辞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黑企业”一词2013年入选日本的新语、流行语大奖,可见近年“黑企业”的猖獗程度。因为人员流动快,因此黑企业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常在网络上和人才介绍中介打广告,常年募集从业员。
“黑企业”英文叫做Sweatshop,中文里相应的名词应是“血汗工厂”,不消说,中国也有黑心企业和老板。
当然没有人愿意进入“黑企业”工作,身临其境之后才知道误入虎穴。从业员和会社签订雇佣协定时,往往被甜言蜜语洗脑:“我们对你充满期待,你在会社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一定要加油工作。”员工进入企业之后,才发现劳动环境是相当艰难的。有些“黑企业”对新员工进行“黑训练”,让新人背“社训”,也就是会社的经营理念、规章制度,新人被这样洗脑:“你们从现在起就是会社的人了,会社就是你们的家,你们要24小时想着会社,24小时都在工作状态……”开始工作后,从业员发现,尽管自己对会社奉献一切,会社对自己却很冷酷,比如在饮食店工作的员工,打破了一个盘子,就被警告,被扣半个月工资。又比如,企业主管给新人庞大的工作量却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若无法如期做成,就要说员工无能,没有效率。
“黑企业”或者“准黑企业”让一些从业员得了忧郁症。2010年财团法人劳动行政研究所曾经以252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调查从业员的心态,结果显示,有63.5%的人员因为精神压力方面的问题休息一个月以上,有72%的人承认曾经考虑过辞去现在的工作。对工作不满的原因,首先是过低的工资待遇、其次是刁钻的上司、第三是严苛的工作内容。因为受到“黑企业”的欺压而得精神疾患、过劳死以及自杀的人也不在少数,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加班时间不超过80个小时,有些“黑企业”让员工加班的时间达到了140多个小时。
近年来,日本政府以及民间组织采取了一些针对“黑企业”的对策,法律界成立了黑企业被害对策辩护团,政府和民间通过NPO法人劳动咨询中心、日本劳动组合总联合会等组织接受企业员工的有关“黑企业”问题的咨询,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