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战略”更和平

(2009-10-12 11:30:00)
标签:

杂谈

    日本民主党政权新设了个政府机构——国家战略局,但是有日本人对“战略”二字十分反感,《朝日新闻》连续在9月5日和18日刊登读者来信,建议修改“国家战略局”这一名称。有读者说,日本有的战略研究所都已经改成和平研究所了,民主党应该把战略局改为“国家设计局”,或者“未来构想局”等。还有些年长读者说,“战略”这两个字,让人想到过去战争时代,联想到军国时代的大本营,“战略”这两个字是军队的参谋长之类的人说的。当时在国家总动员的法令下,民众只好服从国家,为战争服务。现在听到“国家战略”,还是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既然日本要做和平国家,何必重提“战略”?
    看到日本报纸上刊登这样的读者来信,笔者为今天的日本人热爱和平而欣慰,但是也不免觉得有人太敏感了吧,在日语里,“战略”一词本来就不包含攻击、攻略的意味,可能过去的“军事战略”的说法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战后日本的“战略”一词多与企业行为联在一起,如经营战略、经济战略等,国家战略的提法不多见。笔者问一日本的年轻人对“战略”一词有何看法,对方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想到网络游戏,游戏中常有“战略”一词。而一文化人士则说:“战略”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现代词,像是属于古典的东西,比如《三国志》里的战略是很经典的。可见,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背景者对“战略”有不同的领悟。
    联想到中日关系中的“战略互惠”的提法,但愿敏感的日本人不要为此引发“中日战争”的恐惧感。今天的“战略”一词固然不再与战争相联,但在现代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中,国家对外战略的实践即使没有战争味,有时还是有火药味,那是无需枪炮对阵的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也就是说,实现战略需要技巧和速度。近年来,各国倾向于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微笑战略”,对外输出文化、展示软实力等,强势的战略通过潜移默化的战术来实现。
    民主党政权设立“国家战略局”,名称正像日本人所指出的那样不够含蓄,有些唐突和激进,但相信它以后会在制定包括外交政策在内的国家战略上发挥重大作用。从战略局这一名称中可以解读出这样的信息:日本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沉寂太久了,希望通过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实现突破。现在日本的多个地方政府也着手设立地方版的战略局,以求与“中央”保持一致。
    与安倍、麻生时代的“价值观外交”不同,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主张“友爱外交”,他说希望与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也能和平相处,鸠山在前不久的中日首脑会谈中说要把东海变成“友爱之海”。显然“友爱”的方式难以解决所有的中日利益碰撞问题。面对“友爱之战略”,中国又如何出手?战略互惠中自然包含着你的战略,我的战略,在实现互惠之前可能要经历“互撞”的过程,这就需要双方用足够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能让战略之间撞出太大的火药味。
    眼下日本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战略就是“构筑东亚共同体”,“东亚共同体”这一说法在日本政界、学界由来已久,其实早已成为国家战略之一。2004年,日本就成立了东亚共同体评议会,会长是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以,今天日本在国际上高调推出“东亚共同体”并不是偶然的。“东亚共同体”这一词汇可能会让人想到过去侵略、殖民色彩很浓的“大东亚共同圈”,如果说过去建“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一厢情愿的话,那么今天的亚洲融合则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要求。共同体的主导者也不再是日本独一家,将是更多国家的平等参与。从这点上来说,日本的战略构想已经先行一步了。
    亚洲加速融合过程,中国也需要有自己特色的共同体构想,亚洲各国经济上的互利互惠相对容易实现,但是彼此又怎样处理历史认识的不同?怎样面对领土纷争?如何对待民族感情的诉求?这些需要用中国智慧、中国战略来回答。(东方早报“东洋白话”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