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人生死皆坦然

(2009-03-07 16:41:00)
标签:

杂谈

    今年2月,日本影片《入殓师》夺得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最佳外语片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一个冷门。奥斯卡奖似乎给日本注入了活力,舆论沸腾,周遭的日本人也为此自豪,觉得日本电影沉寂多年之后终于有盼头了。影片说的是一个大提琴手因乐队解散,不得不回乡下找工作,意外地接受了“入殓师”的挑战。影片表现的是人类共通的感情——夫妻爱,父子、母子爱,还有友情,特别的是以“死”贯穿始终。影片获奖大致缘于细腻地展示了日本的独特文化,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现日本人的价值观,可以感受日本人的唯美意识,难得的是,从影片中还能找出一些日本式幽默,如主人公在学当入殓师之初自个儿躺在那儿找感觉,还让人在自己的脸上抹肥皂泡……唯有日本人,才能够拍出《入殓师》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死描绘得如此美丽的;淡然面对生死,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无独有偶,前不久获得日本文学大奖直木奖的天童荒太的小说《哀悼者》也是以“死”为主题,主人公通过访问逝去者生前生活的场所,从而了解他人的人生。这部小说去年11月出版以来发行量一直位居书籍排行榜榜首。小说作者称是受到美国9·11恐怖事件的影响,为如此之多无辜的人被夺去生命而哀痛,感受生命的尊贵而决意描述逝者的人生。这部小说和电影《入殓师》的共同之处在于:真挚地面对死者。《入殓师》的编剧小山薰堂谈到写剧本的感想时说,体验生活时有入殓师告诉他一句印象至深的话:死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平等。如果不能直面死的话,那么也不可能平等对待生者。
    笔者初来日本时,曾惊讶于一些日本人的房子与墓地靠得那么近,推窗就可见一排排的墓碑,似乎那也是居所的一部分,看来日本人能够很好地与逝者“相处”。日本的墓碑小巧玲珑,墓地与人居住的空间一样拥挤,但井然有序,墓碑前的花瓶里插着白色黄色菊花,迎风微微飘摇,竟为墓地增添几分雅致,没想到“死”还能造就风景。有人在叫交通事故或者事件中遇难,总有许多相识或者不相识的人把鲜花供奉在出事地点。
    给人留下至深印象的还有,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日本人,面对电视镜头,没有哭天抢地,而是冷静而淡然地说:感谢营救人员做出的努力,感谢大家的关心。近年来,男高音歌手秋川雅史演唱的那首《化作千风》在日本引发热潮,这首歌曲的本意是表达对死者的思念,但抚慰了生者的灵魂,并传递出生者与死者间的奇妙联系,千年之风就代表了一种永恒的精神寄托。歌中唱道: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我并没有睡在那儿,而是化作千年之风……
    为何日本人有独特的生死观?可能跟日本的自然灾害多有关,地震、海啸、台风等发生频率高,日常生活就处在“危机”中。另一方面,生死皆坦然是日本人固有的信念,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坦然面对死,那么活着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说不定是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一个途径。前些年引发中日争端的靖国神社问题,固然是不同的历史观在碰撞,其中日本人别样的生死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他们认为,人死了罪也就没有了,“死者皆成佛”。对逝者就不问其生前的利害与怨恨。而中国人不同,对死人也要问罪,对死者掀翻批臭,打倒了,还要再踩上一只脚。
当然,《入殓师》所包含的涵义是广泛的,它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吁人们重视老龄社会,因为现在日本社会对老人越来越淡漠,家庭成员关系冷漠。年长的观众看了影片尤其能够得到共鸣,他们的心灵离“死”更近些。
    在这金融危机时代,别看日本政局一团糟,老百姓还是平静过日子,隐忍、节俭,冷静地思考生死,排队看《入殓师》,进而珍惜生命,咬牙渡难关。前几日,笔者在《入殓师》的日文官方博客上,看到有位孕妇写下了这样的感想:我和未出生的小孩一起看《入殓师》,我希望他(她)从小就明白生和死是同样的尊贵的,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一位即将当母亲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向小孩灌输生死观,这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