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07年3月14日,东京地方法院做出判决,判决一名医师的自杀为过劳死,这是日本全国第二例医生因过劳导致自杀而被认定为过劳死的案例。
1999年,在东京都一家医院小儿科工作的医师中原医师当时一个月要值班8次,6个假日都要出勤,一个月只休息两天,24小时连续工作有7次,睡眠严重不足,导致过劳忧郁症而自杀。当时的新宿劳动基准监督署长却判定不给家属补偿,为此,自杀者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
过劳成为普遍问题
过劳已成为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1981年,日本公众卫生学者上田铁之丞和田尻俊一郎共同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过劳死》。两位学者在书中提到:所谓“过劳死”不完全是医学上的概念,也不完全是统计学概念,而是由日常工作中日积月累的劳累所导致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由脑疾病和心脏疾病引起的突然死亡。
1994年,日本劳动省正式把工作过度列为“职业灾害”。后来,日本官方也把“过劳”正式列为职业病的一种,并且把“过劳死”一词写进了日本法律。2001年底,日本劳动省对“过劳死”相关法规提出修改建议。比如,判断雇员是否因工作过度而死亡时,过去只考察雇员死前一周的工作情况,新规定则将考察时段延长到死前的6个月,考察在最后的2—6个月里,每月加班是否超过80小时,以此作为判断“过劳死”的依据。
3月16日的《朝日新闻》专栏“天声人语”中讲到一个故事:1990年2月,环境调查公司一位男性因突发性心肌梗塞死亡。该男性40岁,当时每月工作370小时。他早晨上班时,孩子对他说:“爸爸,再来玩啊。”然后关上门问妈妈:“爸爸的家在哪里呀?”
政府制定“过劳死促进法案”
近年来,尽管日本经济渐渐回暖了,但很多普通日本人并没有受益,只是感觉生活更加“过劳”而已。2006年6月日本厚生省草拟了“免除白领工作时间限制”的法案,该法案是由日本经团联合会提出,预计2008年可以开始实施。法案类似美国的“白领特别法案”,规定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不享受法定的“加班费待遇”。尽管制定者强调该法案针对白领“灵活的工作时间”,但日本白领员工还是对法案一片反对声,日本媒体和民众都把这项法案称为“过劳死促进法案”。
在采访中,今年面临退休的日本企业的一位部长告诉记者:前些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拼命工作,就怕被解雇,现在经济好转了,我们还是要拼命工作,公司不想增加正式员工,而只是增加派遣临时工,他们有很大的流动性,所以正式员工的负担还是很重,不得不加班加点。记者的一位老师最近升任大学系主任,记者向他表示祝贺,没想到对方半开玩笑地说:这不是值得祝贺的事呀,只是工作量增加了,工资一点没涨。
日本人喜欢“消极加班”
一位刚到在日本IT企业工作半年的华人对日本人的“过劳”却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他告诉记者:到日本企业工作,最看不惯的事就是“消极加班”。按照常规上班时间应是朝九晚五,可是每天到了下班时间,大家就是不走,说起来这是一种风气了,是陋习,不见得工作就做不完,不见得一定要加班,本来可以一下子做完的工作却要拖着慢慢做,或者没事也要装作很忙的样,这简直是精神折磨。日本人的“过劳”很大程度上是多余的加班引起的,说不好听点是“自找的”。他总结说:“过劳”是日本的民族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