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的“我”

(2006-03-25 15:43:00)
标签:

杂谈

  我的名字听起来、看上去很“伟岸”,有不认识的读者打电话到报社,总说找“黄文炜先生”。拿起话筒,说“我是黄文炜”时,对方往往轻轻“啊”一声。看来果真是男性化名字,只是这三个字成为自己的符号已是顺理成章的了,改也改不得。

  近日忙里偷闲,找了找历史上的“我”,我看到的第一个“黄文炜”竟是神仙,但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关于关于黄鹤楼一名的由来,一是《南齐书》上说,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取了此名。 二是《环宇记》等书说,黄文炜(传说中的神仙)成仙后驾鹤憩此,因而得名……既是神仙,就不是人,无所谓性别之分。

  历史上第二个“我”是明朝的一个地方官员。据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的资料记载,明代有个黄文炜,字德华,江西南城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上海知县。在任时,勉力操守,疾恶如仇。县里豪强施铸暗中谋杀其弟友谅,并娶兄女为妾,无人敢揭发。黄文炜察得其实,绳之以法,全县称快。黄文炜每月召集诸生进行课试,品题名次,引证古今,一起蔬食而罢。又置学田百余亩,建群忠词,修济农仓,兴废举坠,竟以劳瘁成疾,年未三十而卒。死后贫不能殓,推官陈懋观署县事,出钱料理。
  看来这个历史上的“我”真是古代的焦裕禄,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得的是颇有远见,还曾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任上海这一要地地方官的人,居然清贫如此,让人扼腕叹息。那时的上海是啥模样?还不是走在全国前头吧。

  历史上第三个“我”, 是甘肃分巡道黄文炜,肃州知州。肃州,就是今日的卫星发射基地酒泉,今天那儿已是中国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可当年该是多么荒芜之所在啊。这个“我”,应当说还是个好官,还颇有闲情逸志,舞文弄墨,修撰地方志,虽然出现小小的差错——据说把河流的基本情况搞错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看是在所难免的,是可以谅解的。总的来说,这个“我”,是个可与同时期的左宗棠相媲美的文人雅士。
  在酒泉师范记载的资料中,有如下一段:
  酒泉师范的前身,最早为明代儒学。其校址在酒泉城东南隅。明成化三年(1467),由都御史徐廷璋创办。明嘉靖三十六年(1547年),肃州兵备副使唐宽又将其改建为酒泉书院。
  清沿明制,顺治五年(1648),甘肃回民起兵攻占肃州城,将书院拆毁。至此,书院停办达四十余年。康熙三十年(1691),分巡肃州道卢崇魁招集绅士,发起募捐,重建书院于旧址。卢公病逝后,由肃州通判毛凤仪继续修建完工。乾隆元年(1736),甘肃分巡道黄文炜署肃州知州,捐赠个人薪资,修缮校舍,购买图书,书院初具规模……
  历史上第三个“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难能可贵。
  下面选摘一些清朝黄文炜的文章:
  《重修肃州新志》云:“南山积雪,在酒泉正南,相去百里许,连峰叠嶂,延袤几千里。西至昆仑,东接武金山,南通西番诸部,四时大雪,千古不消,凝华积素,争奇献秀,氤氲郁葱,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真佳景也”。
  《肃州志》中述:“金塔寺,在酒泉东北九十余里,孤峰之北。创自前代,寺屋皆已颓毁,惟浮屠犹在,高数十丈,好事者时或登焉。俯视无边,凡连山远戍、孤村残落与夫平川流水,一举尽在目中。清风送铎铃之声,月夜悬高际之影,殊有佳趣。”

  多年前,当我为一件事而烦恼时,有朋友告诉我: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我顿时释然。
  当一切都成为过去,我也将成为历史上的“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