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天空又是阴云密布,看来利用日落时间晚,提前一天去景点的安排还是合理的。告别地图上认识的大柴旦,这里不再是人迹罕至的代名词,而是一片实实在在走过的土地。
到达鱼卡,经过检查站,暂时驶离柳格高速,奔向另一个“无人区”南八仙。百度上介绍了这个地名的来由,这里要向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致敬。
在戈壁上奔驰了80公里,周边的景物逐渐起了变化,一个个高大的“土包”提醒我们,雅丹地貌到了。
从高空俯瞰,发现地面“土包”的排列呈现出一致的走向,这是风的方向。
在大地单调的底色里,一条公路延伸向远方。正是老一辈人在无人区的无私付出,才让眼前的公路和旅人成为现实的存在。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风景在路上,这话尤其适合广袤的西北。单是路,就有不尽的姿态,起起伏伏、笔直伸展,在青海到甘肃的柳格高速上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印象最深的是一段长度约40公里的笔直路线,我半开玩笑的说,在这段路上能一眼看到半小时后自己要开到的地方。
道路两边除了耐寒的丛丛植物,还有一趟单线铁路。开着开着,一列货运列车进入眼帘,在广阔天地间,显得如此孤独和渺小,赶紧拿起相机抓拍这戈壁中的偶遇。
柳格高速甘肃段还未完工,从高速上下来,走了10公里的砂石路,这也是此行中最差的一段路况了。砂石路紧接215国道,紧接着翻越当金山。遗憾的是山里起雾,再加上山高路险,竟没拍一张照片。出山经过检查站,趁着堵车的当口,拍下了山脚下的“石油小镇”。
这座小城叫做博罗转井镇,原本是阿克塞的县城,后来因故废弃,因为多部电影将这里作为外景地,近年来成为打卡胜地。看着残破的建筑,我在想,可能人类时代之后的地球上,都是这番面貌吧…
石油小镇到敦煌全程国道,车辆也逐渐多起来,保持限速,虽不算好开,但也不会特别拖慢行程。接近敦煌市区,成片的绿色映入眼帘,作为现代人,尚有欣喜的感觉,可以想见当年丝路上的商旅在穿越大沙漠后,进入河西走廊西端的第一块大绿洲时会是何等的愉快。
滋养这块土地的就是党河,这条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是敦煌的母亲河,是她浇灌出了敦煌灿烂夺目的文明。
如今的敦煌市区处处透露出旅游城市的开放、热情,但本地人恬淡、舒适的生活方式也被保留下来,似乎城市的一切,都在这不温不火、慢慢悠悠中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整洁干净的街道、礼让行人的车辆、没有围栏的政府…瞬间喜欢上这座小城。
在寻找晚饭的途中,发现了目前为止,我见过的最低调的电视台。
【感谢博友们的光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