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据载共有957级台阶,江南为数不多的帝陵。
我是有些疑问的,按理说绍兴算是个海滨城市,和这位治水的大禹有什么关系?向熟悉历史的一问,才知道夏禹是死在这里并葬在这里的。
大禹,传说为鲧的儿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之命治理洪水,在他的带领下,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农业得到了发展。
记得小时候读小学时,老师讲过:“夏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时候也是一知半解,但老师讲的非常正确:做人是应该具备一种忘我的敬业精神的。
夏禹治水有功,被舜确定为他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被推为部落联盟领袖;禹接位后,指定大川为界,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并造九鼎,象征九州,后他又传位于儿子启,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代。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就是说,大禹是在治水成功后不久就死了,死后就葬在会稽山,可见会稽,是由大禹命名的。
会稽山在绍兴东南大约6公里处,在东南麓,绕过禹池,穿过高耸的青石牌坊,踏向甬道尽头,见一碑亭,碑上刻着“大禹陵”三个浑然大字,为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此亭是在1979年重建的,飞檐翘角,颇有气势。亭前有两棵百年盘槐,亭周松竹交翠,幽静清雅。碑亭旁另有一亭叫“咸若古亭”,又称“鼓乐亭”,是祭祀大禹时奏乐用的地方。
出于好奇,想找一找大禹的墓,可是山势高大,到哪里去找呢?在亭南虽然见到了“禹穴辩碑”和“禹穴碑”,可这里又根本不可能是墓。
又向西北方向的禹陵走去,那里是群山逶迤,苍翠绕合,庙宇高甍飞檐,红墙四围,气象庄严。这是一组气势宏伟宫殿式的建筑群,据说始建于夏启和少康时代,但已无考证;今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11年(公元545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于清代重建。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和正殿三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正殿高2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系仿清代木结构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
午门在最南端,那里有禹碑(或称禹王碑)一块,也叫峋嵝碑。“峋嵝”即湖南的衡山,碑上刻有像缪篆又像符的77个字,如虬如螭,形状古怪,古奥离奇,碑下方为释文,是后人附会于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刻的(而据后人破译,原来是前秦时,湖南衡山留镜刷园法师为歌颂南岳衡山刻下的颂词)。原碑在衡山的峋嵝峰,又据说在昆明、成都、长沙和南京的栖霞山、西安的碑林以及这儿的一块,都系峋嵝碑的摹刻。
最高一层是正殿(即享殿),在最北面;此殿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殿内原有20米高的大禹立像,可惜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如今的塑像有5.85米高,大禹头戴冕旒身穿朝服,手奉朝圭,神态庄重。立像两旁有现代书法家孟海所书的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享殿另有一幅对联:“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不矝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
古代治水有名的李冰父子,他们的事迹有四川灌县的都江堰和二王庙为佐证,可是这里庙不可谓不大,但庙里却空空荡荡,人迹罕至,大概是年代相隔太远了,或许这根本就是个传说而已。
享殿屋顶左右有“吻兽”,在它们翘起的两条龙尾上,个插有一把宝剑,古人是以海龙王来代表洪水的,宝剑插入龙尾,岂不象征着一种治服洪水的英雄气概!
庙的左侧有窆石亭,亭中有一块略显圆锥形的窆石,高2米,顶端有一圆孔,相传为夏禹下葬时用,石上有古篆,还有宋、元时代的题刻;窆为落葬之意,窆石是用来作为落葬标记之用的石头,这本可循此可以辨认禹墓的所在,可是它却摆到了这里,而禹墓至今没有找到,这不能不成为一个迷。不管怎样,把大禹当作一个人也罢,当作一个神也罢,只要他为民做好事,人们总会世代感激的;因此,不管这里有否有他的墓葬,即使这是一则神话传说,人们也会宁肯把这一切当作真的那样来礼拜、纪念!!
炉峰禅寺毗邻大禹陵,位于会稽山南,分为山上与山下部分。该寺始建年代不详,但宋代已有记载,现寺庙大部分为新建。会稽山不愧是风水宝地,进入山门顿觉不同。
除了进入山门后的九龙壁,印象最深刻的是天王殿两侧长长的长廊,直通到大雄宝殿,非常的气派。人们可以坐在这里休息,闲聊。正看着,许多和尚诵完经从山上下来,看来在这修行的和尚不少。
【感谢博友们的光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