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本名会稽,曾经是战国时期越国的都城,后来南宋高宗赵构南逃在此暂住,并用“绍祚中兴”之意,将此地易名为绍兴,并建绍兴府。绍兴是我国最早种植兰花的地方,如今兰花还是绍兴的市花。兰是花之君子,有“天下第一香”之美誉,因此,兰亭之名也由此而得。
位于绍兴西南约十几公里的兰亭,并非仅一亭子,而是一组古典园林建筑,其格局完成于明嘉靖27年(公元1548年),后经全面整修,面貌已焕然一新。
此地,“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风景清幽”,后面是兰渚山,“此地有崇山峻岭”,园内有水、有亭、有介石,非常适合古代文人雅士吟诗饮酒。
鹅池亭,石碑上所书“鹅池”相传是王羲之的手迹,也有说法是其父子两合写的。亭旁为鹅池,几只昂首曲颈的白鹅,正在小息,还不时发出清脆的嘎嘎声,划破四周的宁静。鹅池与曲水相通,这便是“流觞”的曲水,一直通到小兰亭,在亭中竖立着清康熙手书的兰亭集叙石碑;细细弯弯的曲水两岸,散落着不少起伏有致、凹凸相间的黄山石块。
和小兰亭相通的就是此园的主体建筑——流觞亭。此亭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四面有回廊,亭内上悬“曲水邀饮处”的匾额,下挂“兰亭修锲图”,“修锲”就是“到水边嬉游,除去不详”之意,画中王羲之等43人散处在一弯曲水两旁,或坐、或卧、或饮、或吟,有的在地上铺笔撰写,有的在拈鬓构思,曲水中一只只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流而下——此即为“流觞”杯停之处,其旁的文人就得把觞饮酒,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这是一次诗酒集会,应邀的有谢安、孙禅等人——着也是撰写《兰亭集序》的来由,此事发生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距今已有1600多个年头了。
流觞亭北有御碑亭,内有清康熙乾隆二帝御书的石碑,亭右是王右军祠,中殿有王羲之像,殿前有墨华池,池中建有墨华亭,在西廊的墙壁上嵌着古代碑贴刻石,其中光唐宋以来书法家临摹的《兰亭集序》就有十余种。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些《兰亭集序》的碑帖,其实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而王羲之本人所写的《兰亭集序》手迹,已被后人作为唐太宗的殉葬品一股脑儿收进了他的棺材里去了,从此真迹失传,实为可惜。对一代书圣王羲之而言,算是够风光了,他写的字极受唐太宗的亲眛,但也很可悲,因为这真迹还被埋进了咸阳九峻山昭陵之中,埋在了难以开启的石窟之中了。
《兰亭集序》之所以轰动古今书法界,不是没有缘由的。一是书法好,因为它出自书圣之手,序中有十九个“之”字,就有十九种不同的写法;二为意境好,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有兰亭,有鹅池,名人们临水而坐,倚石而饮,佯醉而吟,洒脱而书,此等情景,无不令人神往;三为内容好,序中写了“人总是要死的,后代人看现在,看不到今天的人了,这如同我们看过去,也看不到古人一样”,“人生长短,完全凭造化安排,终归是要到尽头的”,所以要“借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这才是最高兴的呀!”。从中可以看出,这篇集序的结尾,虽着眼于生死,但却在感慨中透露出超然物外的豁达心态,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非常非常难能可贵!!!
【感谢博友们的光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