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又到了“桃李芳菲杏正红,冲寒先喜笑东风”的残冬枝头报春之时,这个时候,苏州太湖边上的光福邓尉山正是香飘十里,梅花吐艳的时光。
光福镇位于姑苏城南约二十公里处,这里风景秀丽,素有“古桃源”之美称,它的西边成横着的山字形伸进太湖之中。
“香雪海”,实际上是在吾家山的山腰里,这里曾是“望衡千馀家,种梅如种谷”,过去邓尉山的乡民“植梅为业者,十者有七”;用现今的行话就是说种梅是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如今梅花依然似海,原来的农民却完全与过去大不相同了。
下得车来,已是花香扑鼻。“梅花香自苦寒来”,到这儿来享受梅花的醇香,是必须要和严冬苦寒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才能使人感到一种湛深的意境。半山有闻梅馆,山上有块岩石,上有梅花亭,此亭石柱石槛,其盖瓦都呈梅花瓣状,造型精致,置身于梅花丛中;亭子旁边有乾隆游山时所书写的御碑,在它边上的断岩上,留有康熙年间江苏巡抚荣窂的题词“香雪海”。
攀上高处,抬头一望,眼前就是一片无边无际梅花的海洋,岂止是十里飘香,简直就是香飘云天外!吾家山一直伸入到浩渺的太湖之中,它与香雪海浑然一色,分不清究竟是雪浪飞溅还是梅海扬波!梅花是香的,它的颜色是白的,满山满谷,满沟满坑,象雪飘云涌,以其多,以其厚,以其层层叠叠,飘忽翻滚浩瀚如海。黄山以云喻海,这里以梅喻海,不禁由衷佩服构思出“香雪海”这个名字的第一人,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很难体验到“香雪海”所具有的那种镌永的意境和情愫。
光福镇有一座司徒庙,位于镇西北约一里多路的青芝山下,与“香雪海”相毗邻。庙前一座宝塔山,有石楼、石壁和万峰台,环境优雅,风光宜人。据记载,司徒庙与一位在东汉时叫做邓禹的大司徒有关。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此人深谋远虑颇有见地,王莽篡政时,他辅佐刘秀,以刘汉正统的名义起兵反对王莽。东汉建武元年(公园25年),邓禹受封高密侯,到中元元年(公元56年)被升为大司徒,统率百官,其地位在朝颇高。邓禹在晚年为光福一带的旖旎风光所吸引,就来此隐居,直到终年。后人便将他的故宅辟为祠庙,称司徒庙,而此山也就取名为邓尉山。
这个季节到光福游玩,大多人是为了赏梅,但少数人还有一个去处,那就是访柏,我就是这样为数不多的之一。因为司徒庙离香雪海很近,转着转着就到了司徒庙。走进庭院,四棵古柏树就呈现在眼前,相传它们是邓禹所栽,迄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了。
后代文人把这四棵汉柏分别称之谓“清、奇、古、怪”。
其一,碧郁苍苍,挺拔清秀,谓之“清”,此柏拔地而起,凌霄直上,铁杆横斜,绿荫若盖,有人谓它仿佛是一条吞云吐雾,呼啸直上的青龙。
其二,主干折裂,它们本是两棵,一株空其腹,大可藏人;另一株虽横遭暴风袭击,在折裂的枯杈上仍长着新枝,青翠碧绿,谓之“奇”,有人谓此树犹如一条头角峥嵘,绿髯婆娑的虬龙。
其三,纹理纡绕,古朴苍劲,谓之“古”,它全身呈紫铜色,赤裸无皮,向左扭曲成螺旋形,盘旋而上,有人谓它宛如一条狂舞的蟠龙。
其四,卧地三曲,蜿蜒向前伸出,谓之“怪”,此柏曾遭雷劈,一身劈成两爿,左右相距大九障之远,却依然倒卧在地蜿蜒三曲向前。有人谓它象一条昂首摆尾奔腾入海的蛟龙。
四株古柏形态各异,人们用“龙”来比喻形容它们,又根据它们的颜色、形状、长势分别喻之谓“青、蟠、虬、蛟”四龙。尽管从外表上看,它们都已老态龙钟,但也正因为此,反而在不失灵气、秀气之中有着很浓的古老韵味,令人观后觉得回味无穷!
太湖很美,太湖边上的一山,一水,一镇,一村同样很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