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龙椅下的“秘密”

标签:
溥仪龙椅下的秘密蝈蝈笼子回归童年那只叫蝈蝈的歌声 |
分类: 杂文 |
意大利电影大师贝托鲁奇,1987年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有一个精彩的结尾,充满了中国文化“庄周化蝶”式的意蕴。
末代皇帝溥仪临终前,神使鬼差地回到了他早已失去的皇宫。他向着那尊曾经属于他的威仪天下的龙椅走去。这是梦境式的跨越时空的一步又一步的走近。这位昔日的皇帝,他要做什么?是想在离开人世前,最后像一片游云一样,再回到龙椅上坐一下,过一把威仪天下的龙颜大瘾吗?!
他终于来到了那把龙椅前,刚要坐下,不知何时眼前冒出了一个和他三岁登基时,年龄相仿的孩子。那孩子说,这是故宫的龙椅,是不可以随便坐的。溥仪呵呵地笑着。孩子阻拦他。溥仪说自己以前住在这里,是皇帝。孩子不相信。溥仪要证明给他看,于是从龙椅下面,摸摸索索地掏出了一个做工精致的蛐蛐笼子给了孩子,这也是溥仪3岁时得到的礼物。而就在孩子从溥仪手中接到蛐蛐笼子的一瞬,溥仪消失了,紧接着从蛐蛐笼子里钻出来一只活灵活现的蛐蛐。贝托鲁奇借此电影“蒙太奇”镜头,也许想呈现一种如梦如幻的东方美感(类似庄周化蝶)。这确实很传神,溥仪幻化成了蛐蛐,一只挣脱束缚,重获儿时自由的蛐蛐。这与溥仪的一生,身不由己的身世,是何等地神似!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经历了近代中国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慈禧驾崩,三岁登基、辛亥革命、民国建立、被迫退位、袁世凯复辟、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出离故宫、伪满洲国称帝、以及其后,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战犯大赦、文化大革命。他的人生大起大落,云起云飞。
溥仪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这片被时代飓风吹来吹去的云,在找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念想”,这个“念想”,是溥仪心中的秘密。他三岁时,得到了这个蛐蛐笼子,蛐蛐是他的好朋友,蛐蛐唱的歌是天籁。一个三岁孩子的天真童心,和蛐蛐唱的天籁之歌,是自然成趣释放天性的神奇相遇。但是,被放在龙椅上的这个三岁的孩子,没有选择。大清皇权的沉重使命砸到了这个三岁孩子的身上,他只有强忍天性,故作天威,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最爱,那只蛐蛐笼子,就藏在他坐的龙椅下,这个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的秘密,伴随他走过了漫长的峥嵘岁月。
作为一个三岁的孩子,天性压抑,受到委屈,哭吗闹吗?这一切在高墙森严的皇宫里都是没有用的。慈禧太后阴气逼人的目光直勾勾的盯着他,国师的训导一板一眼地整治他,军机大臣的面色冰冷如霜玄机四伏……这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一路背负着所谓的大清国运,一直走到了生命的夕阳里。在这夕阳里,他终于解脱了,在这生命最后逗留时刻,他摸摸索索地从龙椅下,掏出了惦记几十年的儿时的爱物,那只蛐蛐笼子。当他把蛐蛐笼子,交给另一个孩子时,蛐蛐钻出了笼子,在这蓝天白云下,他和蛐蛐化二为一,终于回归天真童年天伦之乐。
这个世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所谓“重要”,一种是与生俱来的天然人性的重要,比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天真童心。另一种就是社会角色的重要,比如代表各种利益的名头,官位等等,而皇帝是这些所有名头,官位中最最至高无上的。自古以来,有多少奇怪残酷的故事,围绕着帝位争夺而展开。但是,这两种重要,孰重孰轻?如今在溥仪这里,最终有了选择,溥仪选择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天真童心。一切都是虚幻,人生在世,兜兜转转一大圈,“还我童年!”,才是溥仪心中的最大夙愿。当年藏匿的蛐蛐笼子还在,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瞬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唯有这点童趣还活着。小笼子里曾经有唱歌的蛐蛐,也有他短暂欢快的童年。当别人在欣赏皇宫的时候,他,皇帝本人,却惦记着大自然母亲给予他的童年天趣。活在心中的蹦跳着的蛐蛐比镶满宝石的皇冠还美。一切都是虚幻,唯有孩提时代的童趣是真实的。
贝托鲁奇赋予电影《末代皇帝》结尾无穷的回味,溥仪的人生要终结了,一个帝国的皇帝最后的梦想不是天堂,而是藏匿于龙椅下的蛐蛐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