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伟大的片面

标签:
托尔斯泰伟大的片面片面的真实宇宙“不偶然”虚假绝非文学 |
分类: 杂文 |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有一句金句:“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这句话实在精彩,道出了无数人思考的盲点,让人一震,醍醐灌顶。
过去如此,今天的网络世界更如此。似乎每个人,都在互相找茬,互相攻讦,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被人找出一箩筐的缺点,黑料,于是喷,抹黑。认知的错误,如恶浪翻滚,使这种不良风气毫无节制,变成了一股“存在即现实”的社会戾气。
托尔斯泰的这句话,非常醒脑。也就是说,再伟大的作家,也避免不了片面。即使你主观上心胸宽阔不存杂质,但你也仍然与“片面”形影相随。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人极尽公允,仍然甩不掉“片面”这个魔鬼一样的影子?
我想,这大约与西方人和东方人的世界观不同有关系。西方人的世界观认为,神是全能的,人皆渺小而有罪。而东方人虽然也信奉神,但常常把具体的人“神化”,比如“圣人”,圣人就是全能的。西方人的神,只是一个泛指的代词,并不实际指一种具体存在物,这就好像数学代数中的一个未知数“X”。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到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奥妙,他曾说,“相信大自然的后面,是有造物主的。当然,不是人的形状这样的。否则,力量这么大的'不偶然'是从哪里来的?” 杨振宁教授这番话,是一种对客观规律的推论。宇宙的真相究竟如何,人类可以逐步地去扩大自己的认知,但是,宇宙的真相,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人类的视野和大自然真相,仍然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异。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东方人所称“圣人”,应该是一种对“人中之杰”者的“愿望性的赞美”。实际情况就是,作为人,由于生存时空的局限性,人的看法都有“片面性”。如果人们在认知上,普遍地都认识到“生而为人,都有局限。”那就不会对某某人,或自己再苛求完美,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的属性和共性。
苏东坡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似乎点出了人生的诗意和不足。“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在庐山中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横看”和“侧看”,风景各呈其美。但庐山风景,不仅仅呈现“成岭”和“成峰”的状态,看取的角度和呈现的风景,是存在“片面性”的。站在某个视角上,“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因此,苏东坡在诗中点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广而言之,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也是一个更加广大的庐山而已。想起宇航员在外太空看到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的地球时的激动和震动,这种感受难以用语言表述,只有在不同的时空中那么一瞥,所有的观念就轰然崩塌,全然一新。
那么,我们“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只能表现“片面性”了吗?我想,虽然我们看到的风景是“片面”的,但却是“真实”的。“真善美”的第一步就是真。文学的第一要素也是真。真,确立了局部观察的可信度。所谓:“生而为人,要说真话。”“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因为说的是真话,真感受,你的同类才能产生同感和共鸣。
话说到这里,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文学,都是“片面的”,但优秀的文学必须是“真实的”。“片面”犹如医学观察从某人身上取得的“切片组织”。不能把张三的“切片组织”和李四的“切片组织”搞混,或者故意“移花接木”,出一个虚假的“观察报告”。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永远只问自己,事实是什么,不要被自己更愿意去相信的东西所蒙蔽。”人在一定的时空位置上,只能看取“片面”的风景,但必须诚实地反映“真实的片面”,也就是必须真实反映事实上的状态。
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可以“片面”,不可“虚假”。换一种理解文学泰斗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片面可以伟大,虚假绝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