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冰融化了变成什么?

标签:
冰融化了变成什么?孩子的想象力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语言的力量 |
分类: 杂文 |
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教育是有罪的。孩子的想象力是一颗充满了生命力的种子,只有按照大自然的天性,栽培,耕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遗憾的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在现实中还是会发生。
据报道,某小学曾在语文考试中有一道题,要求回答“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绝大多数同学都写上答案“水”,他们的答案是“正确”。有一位女同学的答案与大家不一样,“冰融化了变成什么?”她的答案是“春天”。结果,老师在她的答案后面给了一个大大的“大叉”,扣掉了得分。
这件事不知被谁捅到了报上,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响。要知道,这是语文考试,不是自然类考试。“冰融化了变成什么?”,这位女同学的回答,可以说充满了文学的灵气,应该是可喜的,显现出她是一个很好的文学家的苗子。
但是,有时现实就是那样的无奈!据说,这种按照标准答案,来评判对错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人说,那是这位老师认知有问题,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有人说,标准答案并非老师个人所定,老师也是按照既定标准答案来判断对错。如果是前者,个例的错误总是会概率性地发生,这位老师“失格”,或知错就改就好,或革除教职也罢。如果是后者,那么,对显示天才的孩子就是一种戕害了。
语文教育,在普及常识教育的同时,旨在发掘传承语言文学的灵动和传神。语文教育中,大量萃选出的优秀范文,就是从古至今,充满天地正气和灵动之气的好文章。这个小女孩回答“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是“春天”,从回答中可以看到满满的真诚和灵气,只有鼓掌,何以“大叉”?!
文学语言最忌僵硬一律,应该充满生动灵气。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的“威力”就相当于“核威力”,比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及杂文等。
关于语言的威力,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就说过自己亲历的一个例子:“十二岁那年,我差点被一辆自行车撞着。一位神父经过那儿,大叫一声:‘小心!’骑自行车的人应声倒地。神父没停脚,只对我说:‘瞧见没?语言的威力有多大!’没错,就在那天,我明白了语言的力量。
马尔克斯还感慨说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诗意的表达随处可见……羊羔一个劲地悲鸣,吵得孩子睡不着觉,孩子说:‘简直就是路灯。’哥伦比亚瓜希拉的一名供应军粮的妇人不爱喝蜜花茶,说有股耶稣受难日的味道。……黄色是恋人的颜色。难道我们没尝过窗户味的咖啡,墙角味的面包和亲吻味的樱桃吗?”马尔克斯接着说:“它们都是长久以来语言不甘寂寞,锋芒毕露的结果,我们不该限制它,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它从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的描写也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到了魔幻通神的程度。“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马尔克斯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马尔克斯是语言大师,关于语言“不甘寂寞,锋芒毕露”的一番感慨,给我们以启发。再回到那位小女孩的回答,“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是“春天”。这个回答,实在应该给一个大大的“赞”!在语文课,这个,“春天”的回答,恰恰回应了,语言“不甘寂寞,锋芒毕露”,即语言表达的“独创性”。这位老师啊,实在可怜,应该看到这个回答时,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两眼放光。何以“大叉”?真是令人“一声叹息”!
话说回来,教育针对的是大多数人,常识教育,“标准”是要的。“冰融化了变成什么?”,回答是“水”,当然是对的。但回答是“春天”,语文老师恭喜你了,你的班里有“天才”苗子!这位学生理应得到赞扬。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分析一下为什么赞扬她,那么这位老师也是值得一赞的“高人”。
坦率地说,在语文课上,“冰融化了变成什么?”,回答是“水”,是对的。但是,印象不深刻。“冰融化了变成什么?”,回答是“春天”,我们会先楞一下,然后拍案叫好!正如马尔克斯所言:“语言‘不甘寂寞,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