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爱因斯坦聊“成才”

标签:
爱因斯坦聊“成才”业余时间多于工作时间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996职业和爱好 |
分类: 杂文 |

已故“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生前说起与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面聊过两次。当时,爱因斯坦聊到的一个话题,给周有光很大的启发,也可以说,对他的后半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周有光早年毕业于上海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学习和研究的是经济学。以后在银行工作。1945年抗战结束后,他被银行派到美国工作。他业余时间喜欢研究语言文字。恰在此时,他的一位有深交的好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教授,与他说起,他的同事爱因斯坦教授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平时有空闲,很想找人聊聊,问他有无兴趣。周有光一听,能够与大名鼎鼎的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面聊,表示非常愿意。经好友引荐,周有光与爱因斯坦见面,聊了两次。
可能爱因斯坦研究工作之余,也想放松一下自己,寻找一下灵感。周有光说,爱因斯坦研究的是物理学,周有光对物理学专业并不了解。周有光研究的是经济学,爱因斯坦对经济学也没有研究兴趣。他们折衷了一下,谈对社会的认识,谈美国社会,谈报纸上的新闻等。在海阔天空闲聊中,爱因斯坦的一个说法,给周有光很深的印象。爱因斯坦告诉周有光,他经过计算得知,“任何人从出生到60岁,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实际上工作时间不是很多,平均大约只有13年,而业余时间更长,基本上有17年,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完全能够成为专门人才。”进行总结时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能否取得成就决定于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自学,自学永远不会嫌晚。”
到底是大科学家,关于“业余时间”的思考,也是以数据推导出结果的。周有光当时听了很有震动,并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兴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有光马上回到了中国。他一边在复旦大学教授经济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研究“语言文字”,并将研究成果不断写成文章出版。以致周有光的业余爱好“语言文字研究”,渐渐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后,因国家“汉语拼音”计划向社会推行,周有光被周恩来总理亲自致电邀请,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从此周有光心无旁骛,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并最终成为“汉语拼音之父”。
与智者交谈,必有所得。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超级智者,他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对论”,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其实,爱因斯坦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爱因斯坦对社会、宗教、伦理等,多有风趣、智慧、深刻的品评。与周有光的一番关于“成才”的闲聊,也是充满了科学的推导性。厉害的是,看来稀松平常的“生活常识”,爱因斯坦却从现象看到了本质。
周有光在成为“汉语拼音之父”之前,是一位忙于银行业务的银行高级职员。其后,是一位在大学教授经济学的教授。但他人生的最高成就,却是业余研究“语言文字”。当初,爱因斯坦的 “业余成才”一席话点醒了他,他一生感谢爱因斯坦的智慧点拨。
其实,爱因斯坦说的就是他自己的人生体验。1902年(23岁)的爱因斯坦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1904年(25岁)的爱因斯坦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以上,从爱因斯坦的经历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从23岁开始专利局职场工作;25岁转正为三级技术员;27岁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28岁晋升为专利局一级技术员;直到30岁,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了7年才离开。
从这份履历中可以了解,爱因斯坦对“职业”和“爱好”,两不偏废。“职业”稳步提升,“爱好”风生云起。最后,持续“爱好”投入,达致成绩斐然,才走入了因“爱好”而“专业”的道路。而这个成才模式,活脱脱的也是周有光日后的成才之路。
想到如今社会上无数沉湎于“996”中的职场人,里面一定也会有悟性颇高者,要是他们领悟到爱因斯坦关于 “业余时间成才说”,可能命运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吧!

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任职时的爱因斯坦(1902——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