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年祭灶神

在腊月二十四晚上,灶王爷要上天禀告这家人一年善恶,所以人们都会“祭灶神”来祈福新的一年福乐安康,祭灶神寄托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瑞的美好愿望。
史料记载,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据传“灶王”原是浪荡公子张万仓,外号张腊月。其原配丁香女勤俭贤惠、美丽善良。由于张腊月喜新厌旧,后门休出丁香女,前门娶来王海棠,不几年家底被挥霍净光。张腊月后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讨。
有一年腊月二十四,他讨饭到了丁香家,丁香女看到张腊月可怜,便不记前仇,让仆人把他请进来给他一碗龙须面吃。当他得知这是前妻丁香家时,羞愧难当便一头掸死在锅台上。
一夜夫妻百夜恩,从此,贤惠的丁香女便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祭祀他于锅台上。传来传去,便把张腊月传为“灶王”,民间也传下了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祭祀“灶王”的习俗。
也有传说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中国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意思是说:与其讨好尊贵的神,还不如讨好自家的灶神。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由此可见,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词》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南宋诗人范成大身处南方,所以他的祭灶诗中祭灶的时间为腊月二十四。意思是在小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家里人要准备酒宴款待灶王爷,家中男子酌酒祭献,女子得回避。民间传说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男子把酒洒在地上和烧纸钱的方法让灶王爷开心。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祈求新一年的福乐安康。同时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灶王嘴巴甜,为你说美言。”祭灶神被称为“送灶”或“辞灶”。时间多选在天擦黑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灶神是保佑百姓“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菩萨。送灶王爷时,一般还要把旧的灶神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去回方便,然后把草马等送灶祭神物件烧掉。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作为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灶王爷具有重要的心理警示作用,是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时时存善念,多多做善事。只有这样,过日子才能心里踏实,活得自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希望祭灶神能够一代代的传下去,得到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