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6.乡土风情


  仙桃市沔城回族,是元末明初时期,在沔阳大地上形成的一个新兴民族。沔城回族的先民大部分是来自西亚和中亚的穆斯林,600多年来,他们逐步融入了沔阳多民族这个大家庭。回族人在接受沔阳传统文化的同时,一直坚守和传承着本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
  回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其历史上所创造的文化,几乎全部皆是源自对信仰的坚守,回族的“原典”便是《古兰经》与圣训,无论是从饮食、武术、养生、茶道、医药、文学、曲艺、书法等等各个方面来看,无一不是秉持着“清真”的要义!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
(2020-11-25 19:40)
分类: 10.乡土寻奇


  关羽,尊称关公,关羽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其忠义仁勇武的形象,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关圣帝君、关圣帝、关帝君、关帝等。
  儒教奉为五文昌之一,又尊为“文衡圣帝”,道教奉为“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中国佛教界奉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智勇兼具、勇猛善战;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在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和蔼,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挂印封金、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中国传统戏曲中关羽
分类: 10.乡土寻奇


  郑先忠,男,1948年生,仙桃市郑场镇人,现任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团长。1976年从部队复原,担任仙桃市郑场镇文化站站长,郑场天沔花鼓戏剧团团长。30多年的基层文化工作历程,多次评为地、市文化系统劳模、先进工作者。1986年,郑先忠出席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受到文化部、农牧渔业部的表彰。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
  1979年,由郑先忠组建的郑场天沔花鼓戏剧团,先后演出荆州花鼓戏曲传统和新编、改编大小剧目近八十个。在沔阳县1980至1982年连续三届全县剧团会演中,演出大型剧目《沉香扇》、《桃李梅》、《香魂恨》及创作现代戏《田嫂送酒》、《人情》等,均获一等奖。两个现代戏均由湖北电视台录相播放。在1983
(2020-08-19 09:30)
分类: 6.乡土风情


  魁星,也称“奎星”,亦称“文曲星”,俗名“璇玑”,为北斗七星之一,掌管文事,乃主宰考运和天下文章之兴衰的星宿神。在古代,科举高中者称为“魁首”。魁星楼(阁)者,顾名思义,是古时人们为尊神“魁星”所建的宝殿,其寓意是期望魁星爷降临赐福,文运昌盛。
  “奎星”写作“魁星”,有它的来由。因为儒士学子为了科举功名“一举夺奎”,“独占鳌头”,互相之间不折手段,明争暗斗,也不可开交。于是就有好事者将这种现象说成是“鬼斗”,把“鬼”和“斗”两字合二为一,造出一个“魁”字来,取代了原来的“奎”字。这本来是一种带有贬意之比喻,但不知为什么竟然被人们特别是儒士文人们接受了下来,以至于现在的人们大多数
(2020-08-06 20:58)
分类: 10.乡土寻奇

  《二度梅》根据汉剧传统演出本改编,为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代表作。
  唐朝肃宗年间,在朝作官的陈东初府中召进一名家奴,名叫王喜僮。当时,陈罕中那株正吐艳喷香的老梅树,忽然被一阵狂风吹得花落枝折。触景生情,一时陈府上下,尤其是小姐陈杏元,大惑不解,暗暗忧伤。
  后来杏元得知,那个聪明俊俏的王喜僮,原来是被奸相卢杞陷害的大唐忠臣梅伯高之子,名唤梅良玉。梅陈两家是至交,两人从此以兄妹相称。后来陈东初索性将杏元许配给良玉。
  这一消息后被奸相卢杞得知。此时,正值北邦沙陀国南侵,大唐难以抵挡,便决定由美人去和番。卢杞为拆散陈梅的姻缘,他奏明唐皇,封杏元为御妹,外嫁沙陀王,以解边关之患。邯郸当时是边陲要塞,凡去北邦的人,都要登临古赵丛台,与亲人告别。尚未完婚的陈杏元与梅良玉
(2020-05-14 17:52)
分类: 1.乡土农耕

  母亲节,想起米汤浆被子来。
  米汤,是把米淘洗干净、加水煮过后,撇取出来的汤。米汤有浓厚的米香味,当属一种流食,也具有其他用途。
  “新姑娘、咚咚锵,嫁到婆家喝米汤,米汤喝足了,养的儿子胖嘟哒。”一首诙谐的童谣,道出米汤非常高的营养价值。米汤呈深乳白色,上面结着一层厚厚的膜,黏黏稠稠的,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米香。
  被子,土话叫“被褥”,床单叫“被褥袱子”。浆被子首先得有米汤。每当晴好天气,乡下农妇在早晨煮早饭时,多掺入一些水,待饭快要煮熟之前,将米饭用笊篱捞出,剩下澄清的米汤就可以用来浆被子了。
  彼时,家家户户都是土灶铁锅,煮饭炒菜烧的是柴火。大火煮粥,小火煮肉,说的是灶柴火膛的火
分类: 10.乡土寻奇


    1951年,沔阳县政府在沔城召开文艺工作会议,贯彻国家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登记戏曲社团与知名艺人。经县文教科批准,沔阳花鼓众多艺人组成四个专业楚剧班(后改为花鼓剧团),剧团名称为“艺光”、“光复”、“复联”、“联合”,首尾字相连,意为“兄弟剧团本一家”,接受沔阳县文教科行政管理。从此,沔阳花鼓戏有了政府承认的合法正规剧团四个。
  由于剧团流动,后保存的只有天门、沔阳、潜江三个县级花鼓剧团。
  潜江县花鼓剧团,前身为“艺光”楚剧团
分类: 10.乡土寻奇


  《断臂姻缘》剧情
  《断臂姻缘》(又名郑小姣)。写郑小姣后母吴氏凶狠淫荡,与和尚私通,被小姣撞见。姣父三培经商归来,吴氏反诬小姣私通,三培欲杀女儿,泉伤其臂。小姣被桂中必所救,二人订下终身。数月后,中必得中状元,命家奴持家书接姣进京,途中家书被三培夫妇以假换真,姣接到则为休书,愤而逃走。小姣逃出桂府正欲自尽,被道姑静月所救,教其习武学医。后遵师乔,装下山,于林中巧遇婆母,知中必被禁,桂府被烧。姣奔京城。小姣到京,见皇榜招医为公主治病,应招揭榜,治愈公主,不料被招为“驸马”。洞房中与公主定计上本保奏,救出中必,经皇姑撮合,小姣与中必终结良缘。
(2020-04-25 13:18)
分类: 3.乡土习俗

  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故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仙桃市(原沔阳)为荆楚故地,古时“楚人信鬼巫,重淫祀”,其巫风巫俗也渗透到仙桃目前的丧葬礼仪中。
  解放前丧礼繁缛,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有钱的人家设灵堂、安灵牌,悬挽联、做道场法事,超度亡灵。
  据悉,仙桃民间办理葬前丧事,主要包括围坐送终、抹尸装束、告丧亲友、丧鼓伴灵、设坛做斋、入殓追悼等内容。而丧葬活动并非随着死者的安葬而结束,在安葬死者后,还要定期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民间的祭祀活动重点是服丧、祭扫、家祭。
  在三伏潭镇,上年纪的老人去世称之谓“白喜事”。解放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程序逐渐减化,但仍然相信“入土为安”的古训,传统的丧葬习俗仍然流行。
(2020-04-12 15:59)
分类: 3.乡土习俗

  门匾文化,是老沔阳农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何为门匾?顾名思义,是指民居大门上端墙体上镶嵌的匾额。它是老沔阳独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符号。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传统建筑、雕刻技巧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
  老门匾折射人文历史,诉说着一段往事,其悠久的历史亦积淀下了深厚的门匾文化,在历史遗迹、老字号店铺、旧宅子等地方还能找到古代牌匾身影。一块牌子上雕刻特定的文字,给人厚重、沉稳、肃穆的感觉。
  门匾的文字通常都比较少,结构款式简单,适情应境且文辞精粹。按照匾文的题材来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