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师观自在
上师观自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24
  • 关注人气:2,0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摩诃衍尊者为邪见不应理(5)

(2023-05-24 13:52:00)
标签:

佛学

   说摩诃衍尊者为邪见不应理5)

      上师观自在

说摩诃衍尊者为邪见不应理(5)

 (以下粗字为新月释内容)

、摩诃衍的见行与禅宗顿门相违

不妨看看如何相违,是否真的相违。

摩诃衍自称他的无念修法是禅宗顿门,那么真正的禅宗顿门是不是这样的呢?

在《坛经》中,六祖大师数度论述了无念,如在《般若品第二》中云:“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染著就是贪执心,对任何一法,心不贪著就是无念。摩诃衍尊者主张不执著善,也不执著恶,无论执著善业还是恶业,都是堕入轮回的因,是成佛的障碍,尊者还举了个例子:就像白云黑云都能障蔽阳光,所以,对于利根者,尊者要求他们放下执著,不作任何忆念,自然安住,是真正的无念修法。

在《定慧品第四》中云:“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于念而无念第一个念(于念的念)指分别心,包括集资净障等善的分别心,以及杀生吃肉等恶的分别心;第二个念(无念的念)指分别执著,对于因缘具合而生起的善恶分别心,认识它们的无生本性,而远离对它们的执著就是无念。摩诃衍尊者认为,万法都是分别心所造,对于在分别心驱使下所作的善业恶业,若分别作意(分别执著)就唯有堕入轮回不能自拔,并是成佛的一大障碍,若不作意、不思想,安住于空性本体就能完全解脱生死轮回。

尊者进一步说:“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别、不去观察,即是‘无缘’,这与一时顿入十地无异。”与六祖所说完全相符。

又云:“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心不染就是心不贪执,安住空性,心不贪执外境就是无念。

又云:“善知识,无者,无何物?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二相指能所二取之相,尘劳之心指贪执外境的实执分别,念者的念,指安住,即是安住真如本性,也就是尊者所说的无缘。

前文在辩论前:“在河对岸的莲花戒论师为了观察摩诃衍是否是智者,用禅杖在自己的头上方划了三个圈,表示问对方三界轮回的因是什么,摩诃衍将自己的披风下摆甩了二下作答,表示三界轮回的因是二取的执著,或是自他执著的分别心。莲花戒论师很高兴,知道辩论的对方是会依据教证、理证的智者,而不会以烦恼心辩论。 ”

既然尊者明白三界轮回的因是能所二取的执著,以及自他执著的分别心,莲花戒论师也依此承认尊这位智者,尊者及其弟子所安住的无缘必定远离了此等过患。

从中明显可以看出六祖所弘扬的无念是真正的善证修法

而摩诃衍所理解、宣扬的无念并未契六祖本意,因摩诃衍是“离念而无念”

离念而无念什么概念,下文自有答案。

而六祖强调的是“于念而无念”。

于念而无念,即是安住念的本性,证悟念空无二。

在《坛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卧轮禅师能断百思想(分别念)的方法(伎俩),就是舍弃善恶之心而安住(离念无念),如此就能令自己的证悟日日增长。

卧轮禅师舍弃善恶心而安住不妥,应该是安住善恶心的本性。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之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在心性中,不存在能断百思想的伎俩,及所断的百思想,百思想和空性平等无二,所以六祖慧能以安住百思想本性,远离能断所断而断除实执烦恼,若有单独的能断所断,必定缘善恶对境数数生起思想分别,如此就无法明心见性,菩提怎么可能日日增长?

这里卧轮禅师所说的偈,极似于摩诃衍的“离念而无念”。

这是说,卧轮禅师的偈颂解释了什么是“离念而无念”,然而六祖不说是邪见,而是说卧轮禅师的偈颂因为没有远离勤作等戏论,而没有见性,然后就说了明心见性的偈颂。这与六祖说神秀大师的偈颂未见性一样:

首先是神秀作了一个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看见后就说,此偈未见性,于是说了一个见性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此缘起,禅宗形成两大派系:一是六祖慧能的顿悟派;二是神秀大师的渐悟派,卧轮禅师的偈颂与渐悟法相符,所以为渐悟派禅师,摩诃衍尊者为顿悟派,两派之法都是接引不同根机众生的殊胜法要。

如果说,卧轮禅师的偈颂极似于摩诃衍的“离念而无念”,摩诃衍是邪见者,卧轮禅师也是邪见者,乃至整个禅宗渐悟法都是邪见者!过失难免。

再者,中观自续派分开二谛,加胜义简别,念等诸法在世俗中有真实的自性,在胜义中为单空,这个单空与世俗的念是分离的,因此也是离念无念,如此中观自续派也是邪见之派,作为自续派论师的莲花戒论师也是邪见者,谁会如此承认呢?

还有唯识宗,小乘有部、经部等渐次成佛的宗派,因为没能直接安住本性,所以也是邪见之派了!种种过失无法避免。

而六祖大师说的偈,是善证修法的“于念而无念”,正破“离念而无念”。

在利根者面前,说六祖的“于念而无念”,遮破“离念而无念”是合理的,修胜义法要时,必须舍弃能对治和所对治等戏论,但在渐根者面前,六祖不会遮破,因为“离念而无念”与他们的根基相应,能令他们获得巨大的法益故。

若说禅宗渐悟等宗派不是邪见,“离念而无念”也不是邪见,由此就能证实摩诃衍尊者不是邪见,卧轮禅师所说的偈,极似于摩诃衍的“离念而无念”故。

再重复一遍,麦彭仁波切遮破的,是前文所说的嘎单派和宁玛派等未证悟的傲慢劣根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念和尚宗,但是,对他们的过失避而不遮破,却大肆诋毁禅宗顿门法大成就者摩诃衍尊者,令许多不明事理的初学者对尊者生起邪见,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损害众生,绝非利益众生。

六祖还多处呵斥了那种邪执的无念,

呵斥二字从何说起?未能见性就是邪见,就要呵斥吗?难道这是六祖的本意吗?

如《般若品第二》中云:“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其中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渐根者,之所以是善知识,是因为他们发菩提心修持解脱正法,同时引导有缘众生发菩提心,修持解脱正法。六祖教诫这些善知识们:不要听到空性就着空相,想要明心见性,第一首先不能对空性产生相执,以着空之心静坐,就是着了不好不坏的无记空相,以此不能见性。

可见,“六祖还多处呵斥了那种邪执的无念”之说与事实不符,呵斥与教诫有天壤之别。

又云:“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在不了知百物本性,没有定解时,仅仅对百物不思不加思维、观察,令念断绝,即是受无的法束缚,堕入无的边见。

《定慧品第四》云:“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身,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

若仅仅以不思百物来断除心念,一念心断绝即死亡,然后到别处投胎,依靠另一个身体明心见性,这是大错特错的修法,诸学道者务必三思。

而下面这句,更是直指摩诃衍的无念修法的弊端:“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其中所说的迷人,是指嘎单派和宁玛派未证悟的弟子为代表的无念和尚宗,之所以说他们迷,是因为他们对明心见性没有定解,远离胜观的光明分。

大成就者摩诃衍尊者的顿门修法不可能有任何弊端。

其中所指出的“常坐不动,妄不起心”,与仙人在颂词中所呵斥的“不察稳坐安住者,无有胜观明分故”如出一辙。

无论六祖还是仙人,所遮遣的都是无念和尚宗的愚者们,绝非能令弟子明心见性的圣者摩诃衍。

《坐禅品第五》中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禅宗顿门坐禅时,安住本元,远离贪著等垢心,也不执著清净心,也不是通过制止,不令心念动,在心念动时了知如梦如幻而不随它转,自然安住。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

贪著心原本就虚妄无实,应了知此心如幻,而无所贪著。

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

执著去除垢染心而获得了清净之心也不合理,因为人性(心的本性)本来清净,远离一切垢染,只是暂时因妄念而盖覆了真如。

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念著净,却生净妄

实际上本无妄念,妄想自性清净,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烦恼即菩提”,认识烦恼的清净本体,烦恼就是菩提了。如果缘对境生起了清净的念想,就是生起贪执清净的妄念。

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

因此,如幻般的妄念没有固定的处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耽著了清净就有了妄念,应知清净只是一个假立的概念,没有任何形相、颜色,为了方便理解,而暂时安立一个清净相之名。如此,能执著的妄念和所执著的清净都不存在,没有能所二取之相,就是本来清净之实相。

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世俗名言是方便,若因此产生清净见(执著),就会遮障自心本性,被“清净”之名束缚,如何明心见性?

对照六祖的这些金刚语,摩诃衍所倡导无念宗的纰缪昭然若揭。

摩诃衍尊者所说与六祖的金刚句相符:不执著善恶,自然安住本来清净之实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