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摩诃衍尊者为邪见不应理(4)

标签:
佛学 |
以下粗字为《新月释》内容。
、 摩诃衍舍弃了方便、行持:
请问尊者和他的弟子获得的是什么成就?
若是获得世间成就,尊者的亲传弟子南卡娘波尊者就没有能力将尊者的汉地禅宗血脉在藏地延续下去,南卡娘波尊者的弟子邬.益西扬尊者,也没有能力研习禅法五十余年之久,更没有能力写下详细阐明传自摩诃衍尊者的正宗禅宗思想之《大乘一法门》这部重要论典。他的后代弟子不具足将摩诃衍尊者禅宗的修心窍诀与宁玛巴的心部窍诀合二为一的能力。
若说是获得佛教出世间成就,“摩诃衍舍弃了方便、行持”之说就无法成立。
莲花戒论师在第三部《修行次第》中说:“没有胜观的智慧,仅不忆念、不作意修行,是愚笨的修法。”
莲花戒论师说的是世俗修法,应知以世俗修法来遮破胜义修法是不成功的。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那样:以胜义世俗无二圆融而修才能获得佛果。
从摩诃衍尊者的成就看,尊者和他的弟子们做到了二谛圆融而修,只是没看见其前期积累资粮修法而已,若没看见就否定是不合理的。
在莲花戒论师的《修行次第》中还引述了摩诃衍关于修行人行为的论述,摩诃衍说:“语句中没有精华,以世俗法不会成佛。”
这是摩诃衍尊者站在胜义角度,说莲花戒论师所说的世俗话语没有精华,精华指胜义空性,是获得佛果的精华要义,相对而言,世俗言语都是无常性,无常不是成佛的修法(空性才是成佛的修法),不具足成佛的精要,所以摩诃衍不客气地说:“语句中没有精华,以世俗法不会成佛。”
小乘修行人多有为对治口业而止语者。缘觉罗汉曾因憎恨自己恶口造业而发愿不讲话,待证罗汉果时,仍以身体传法为主。《大幻化网根本续》第六品云:报身刹土,报身佛的身相明如镜子,与此对照,菩萨可直接清楚地看到自己需要遣除的障垢是什么,还需多长时间能成佛,而不需借助言语。从实相上讲,胜义本性远离言说,不可思议。
这显然是在承认摩诃衍尊者所说的“语句中没有精华,以世俗法不会成佛。”
“语言没有精华”是很多经续中都有的一句话,这是佛主要从胜义实相而作的宣说。
摩诃衍尊者何尝不是。
从前文引述的一些教证可知,胜义实相确实超离了言思,但如果据此而以为在尚未究竟证悟的世俗人面前语句也没有了精华,则会导致讲说佛法、闻思佛法、结集三藏、念诵佛号、念咒语等一切与语言有关的世俗善行都没有意义了。这样,《无量寿经》中“十念往生”的愿,或临终时,以信心祈祷一次亦得往生,也成无义。佛以一音声传法,各类众生皆可会义,也成无义。三身刹土都不断传法,利益众生,亦成无义。密宗讲,言语是普贤王如来的智慧游舞,亦成无义。我们从《修行次第》中引述的有关摩诃衍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这种见解和行为的直接后果:“藏地多数喇嘛和王妃等居士修他的法,导致拉萨桑耶寺里的供养断了,闻思停止了,身口的修法也废止了。”
这样以一概全来给尊者发太过实在不合理,必定会误导初学者对尊者生邪见而毁坏善根,堕入恶趣。
莲花戒论师在前面说:“没有胜观的智慧,仅不忆念、不作意修行,是愚笨的修法。”摩诃衍尊者站在胜义角度说这句话“语句中没有精华,以世俗法不会成佛。” 这是非常正确的。
善恶业的本性,在究竟法界本性中不存在,无有可取舍之处,对摩诃衍的观点,不是从这个角度去破的。
这是承认尊者的观点。
而是破其一开始就不分别、不忆念,单单安住这个不忆念、不执著上,不取舍善恶业的主张。
这是嘎单派和宁玛派未证悟弟子的做法,应该遮破的这些人不遮破,却唯一点名遮破摩诃衍尊者成佛的顿门修法,这是什么道理?
如此的无念修法,对中、下根人来说要破,就是对上根者来说也要破。
麦彭仁波切在遮破宗喀巴大师的单空见时,为了保护初学者不对宗大师生邪见,还说明这不是宗大师的究竟见,而是为了接引嘎单派弟子而宣说的,没有任何过失。
同样,摩诃衍尊者的顿门法是引导利根者的修法,他的有缘弟子因此获得了成就,从而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为了保护初学者而说不应跟随摩诃衍尊者直接修持高深见行的同时,也应该赞叹尊者的殊胜功德,这样才能起到保护作用,否则,让初学者对摩诃衍尊者生邪见,就是损害他们的心相续,过失难免。
摩诃衍说上根人从一开始就应放弃造善业,因为善业也是轮回之因,成佛之障。
尊者强调的是放弃对善业的执著,并非放弃善业。修持真如等持能获得更大的善业,如《宣说决定真如经》中云:“舍利子,何者于十劫中闻法,若何者于弹指间修持真如等持,则其福德远远胜过前者。”
上根者之所以是上根,是因为往昔已经积累了圆满的资粮,今生成为上根者,直接安住胜义法性,不作任何忆念。修胜义谛时,还要执著善业就是一种障碍。
于是莲花戒论师在第三部《修行次第》中,反驳摩诃衍说:“若说造善业必定转生在轮回中,障碍成佛,这不一定。因为登地以上的圣者以大悲心修持善业,回向众生以获究竟的佛果,这不可能是转生轮回的因,如果作善恶业一开始就该舍弃,那么别解脱戒律等也该舍弃,穿僧衣等也都没有了意义。”
现在是说凡夫利根者修持真如等持时,必须放下对善恶业的执著,才能获得成就。登地圣者已经证悟空性,没有了实执分别,他们在出定位以三轮体空行持善业,入定时同样远离善业等戏论。
如果没有胜义菩提心摄持,仅仅修持世俗愿行菩提心无法获得解脱,成佛更不用说了。如《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慈等四无量心与我执不相违,因为它不能断处我执这个轮回的根本。《释量论》亦云:“慈等愚无违,非极治罚过。”慈悲心与我执愚痴不相违,不是终极对治烦恼。
因此,唯有观修缘起空性才能根除我执无明。
莲花戒论师接着说:“不修持善业,就不会在轮回中为众生作利益的事业,若不饶益众生,则远离了究竟的菩提。不饶益众生而能得佛果是不可能的,在大乘显密的经续论典中找不出丝毫的教证。”
在世俗中,莲花戒论师的这些教言非常殊胜,但是,在胜义无生法界中,连我都不存在,如何行持善业?哪位圣者菩萨入定安住无生空性时,还能行持善业?请指出来!
《金刚经》中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说菩萨出定以空性摄持而修一切善法,以空性摄持的善法为出世波罗蜜多,是成佛的正因。
入定安住真如法性时,如《心经》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无相,远离生灭、垢净、增减等戏论。
又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在空性中,十二缘起等轮回法不可得。
又云:“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在空性中,涅槃法也不可得。这时如何行持善业?若还能行持善业,就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世俗胜义唯有圆融,岂可混淆。
《大般若经》云:“若了悟一切法如虚空,乃畏业及业相成熟之见,方是正法也。”
若一个人通达一切诸法如虚空般的法性后,更加畏惧因果,谨慎取舍善恶因果,具足这样的因果正见,他的证悟就是解脱正法。
永嘉大师《证道歌》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证悟业障原本就是无生空性后,就真正了结了一切业障,若未通达空性,则未了结,还需继续偿还夙债。
以上教证都是说世俗谛和胜义谛圆融而修,并非单独修世俗法,也不是单独修空性。若未通达此理,一味地以世俗修法来谴责摩诃衍尊者的禅宗顿悟法门,很容易造下谤法重罪。
又摩诃衍在辩论后的第三道表疏中,提出了在未通达真如的人前,应该“转经、合掌、礼拜、修善”。
难道这些不是初学者积累资粮修法吗?
又说:“现令弟子沙弥未能修禅,已教诵得《楞伽》一部,《维摩》一部。”
摩诃言尊者首先教导弟子持诵《楞伽经》和《维摩诘经》,通达其中意义再修真如禅定。
于是有者会问:摩诃衍在此主张未达真如的人,应作诵经礼拜等的方便行持,而达真如的人正是善证的无念修法。这些不是正表明摩诃衍的见行很正确吗?
对此的回答是:在这道表疏中记载的,引导初学者诵经、礼拜等,也只是方便行持,而对他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对如何趋入智慧,仍未见有改变。
有方便行就没有舍弃善法,尊者以智慧证悟的高深莫测观点怎么可能随他人意向而改变呢?
另外,这第三道表疏实际是在辩论后呈上的,因此表疏中所记的摩诃衍对世俗中诵经、礼拜等积资净障的方便行持已作倡导,也只能表明他在辩论失败后,在世俗的方便行持上有所转变。
这个能立因显然不成立,在辩论后呈上的表疏就一定他在辩论失败后,在世俗的方便行持上有所转变?
写成论式:
有法:摩诃衍对世俗中诵经、礼拜等积资净障的方便行持已作倡导,
所立:只能表明他在辩论失败后,在世俗的方便行持上有所转变,
因:这第三道表疏实际是在辩论后呈上的缘故。
这是不定因,是相似因,不是真因。
就算真的是这样,也应赞叹、鼓励、随喜、为何还要穷追不舍的指责和诋毁?这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吗?
再说,历史记载中没有这样说,你等却以分别心妄加猜测,说什么“也只能表明他在辩论失败后,在世俗的方便行持上有所转变”,这种没有证据的说法在世间都无法成立,何况在出世间的佛教,岂能成立。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颂释》中及与RA沙格西的辩论书中说:摩诃衍的修法实际上就是显相执著。
若把麦彭仁波切原话写出来,必定知道此话真伪。
相信麦彭仁波切说的是“无念和尚宗”,仁波切从来不点摩诃衍尊者的名字批判他的高深见解,否则为什么不把原话写出来呢?以麦彭仁波切卓越的智慧,岂能犯“诋毁成就者”如此低级的错误?所谓的显相执著,即是空执,把空性执为无的相。“摩诃衍的修法实际上就是显相执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尊者有空执,这显然是胡编乱造麦彭仁波切的金刚句,误人误己。
而上面在分析摩诃衍的见行时,指出显摩诃衍主张“一开始就任何也不分别、不观察、不行持。”这一开始就任何不分别、不忆念,即等同于庸俗无念、庸俗极放松,或离念而无念。
这种说法对嘎单派和宁玛派未证悟的弟子等无念和尚宗是对的,但对摩诃衍尊者而言,并非如此。
因此,有者提出,这显相执著与庸俗无念、离念而无念不同,摩诃衍的见行到底是怎样?回答是:摩诃衍的“一开始就任何也不分别、不观察、不行持”的观点,可以说是“庸俗无念”,但对他们依此观点而作的修法稍加分析,便可发现其实是显相执著,即摩诃衍的见解是邪无念,实际行持是显相执著。
一句“摩诃衍的见解是邪无念”,令多少人对摩诃衍尊者生邪见?断了多少人的善根?后学者三思!
在《坛经》的《机缘品第七》中,六祖大师针对现相执著,说过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见到虚空无一法存在,就说获得了空性见,实际上这种空性见就像浮云遮住了阳光一样,没有光明,没有光明的空性就是单空,把单空执为一种真实的空相,就是显相执著。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虽见诸法显现但不知一法虚幻无实,只是一味地坚守空的知见,这种空见缺乏胜观智慧,就像万里无云的虚空突然产生一个闪电,很快又回复虚空的寂静中,根本不明白闪电是怎么一回事。这也是一种执著空的显相执著。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没有智慧的人,当这种空见忽然生起时,错认为已经明心见性,曾几何时这种没有光明分,缺乏胜观智慧的空见成了解脱方便?
这三句正好说明了嘎单派和宁玛派未证悟的弟子为代表的劣根者,不重视前行集资净障,直接修持高深法的行为,麦彭仁波切将这些人称为无念和尚宗,他们不会有善证功德,唯有邪见。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你当下的一念应该自知并非常有之性,而是无生空性,虽如此,你自己的灵光(心性光明)时常显现,这才是真正的空性见——光明空性无二。
这句说的是正确的真如法性,或者心的本性,证悟此心性就是善证。
总之,摩诃衍在胜义上的见解使其弟子安住在了庸俗无念上,世俗行为又使其弟子们轻视了有为善法,放弃了积资净障的机会,因此他们不可能有修行得到进步、获得成就的机会。
再次用历史记载破斥这种诋毁尊者及其弟子的邪说:因为尊者是具相善知识,所以他的有缘弟子也因跟随他修持禅宗顿门法而获得了辉煌成就,其中有的弟子将尊者的禅宗窍诀和我们宁玛巴的大圆满心部融为无二无别的本体,从这点而言,摩诃衍尊者间接上可以称为大圆满祖师,诋毁自宗祖师是何等的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