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摩诃衍尊者为邪见不应理(3)

(2023-05-13 10:06:38)
标签:

佛学

   说摩诃衍尊者为邪见不应理3)

       上师观自在

 说摩诃衍尊者为邪见不应理(3)


、剖析摩诃衍的见行

  我们借助对摩诃衍所谓的“无念”的分析,就可以对显密的大中观、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等法门清除理解上的误区,去除修胜义法界本性时在见解上的障碍。下面先简略评析摩诃衍的见行。

摩诃衍舍弃了正见、智慧:

如果是这样,摩诃衍自己不可能获得成就,他的弟子也不可能获得成就,然而尊者和他的弟子都是通过修持禅宗顿门而获得了成就。可见,“摩诃衍舍弃了正见、智慧”之说不成立。

按显宗讲,初学者需通过闻思,以胜义理论抉择正见

这就是莲花戒论师的渐次成佛法,非常适合初学者修持。

对密法大圆满而言,一方面通过闻思产生正见

这是大圆满中下根机者的修法,与莲花戒渐次成佛法门相符。

另一方面虽没有多闻,但因缘成熟,上根人在得到上师加持下,通过禅定见到究竟本性时叫正见,后继续安住直至圆满证悟法界本性。

这种利根者的修行境界与摩诃衍尊者的禅宗顿门法相符,因此,摩诃衍尊者怎么可能舍弃了正见、智慧呢?

若初学者(噶举派部分未证悟的弟子;宁玛巴部分未证悟的弟子,)若一开始就按照尊者的顿门修持,那才是真正舍弃了正见和智慧,但摩诃言尊者摄受的不是此等下根者弟子,而是适合他顿门修法的上等利根者。

摩诃衍所著的论典遗失了,只在敦煌文献中存有他呈给藏王的三道表疏,因此他本人的观点不能详细直接了解,但可以从其他方面间接了知,尤其是莲花戒论师作的三部《修行次第》,因为莲花戒论师是辩论中的主要当事人,又他的三部《修行次第》是应藏王祈请而作的,其中收录并破析了摩诃衍的观点,陈述了正确的见行次第。

莲花戒论师在第三部《修行次第》中引述摩诃衍的话说:“诸法都由分别心所造,以善恶心造善恶业,得善恶的果,在善趣和恶趣转生,因此堕于轮回。若任何也不分别、不作意,就是解脱轮回。因此,任何也不需分别,布施等十种法行是佛为缘悭智劣的钝根而宣说的,而对智慧高、缘份深的利根者,佛告诉他们,黑、白二云都遮蔽太阳光明,如是善业、恶业都是成佛的障碍。因此,一开始就任何也不分别、不观察、不行持,这样就是无缘,如同顿入十地无异。”

利根者在往昔的生生世世中已经圆满的福慧二资粮,今生成为即生成佛的利根者,完全可以做到“一开始就任何也不分别、不观察、不行持,这样就是无缘,如同顿入十地无异。”

对于初学者或下根者而言,直接修持这种高深的法很危险,所以,莲花戒论师为了保护这些初学根基的众生,而遮遣摩诃衍尊者的做法无可厚非,但直接遮破尊者的高深见解,则有诋毁高深法之过,因为尊者的见解能令有缘的利根弟子获得明心见性的证悟,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历史记载作证的。

在本论的颂词“二者无念和尚宗,不察稳坐安住者,无有胜观明分故,犹石沉海平凡住”中,全知麦彭仁波切指出了摩诃衍的无念修法,没有抉择正见,没有胜观的智慧,仅不作任何观察,身体安住,犹如石沉大海,平庸安住而已,不会生起修法的功德。

再次强调,麦彭仁波切在这里谴责的不是摩诃衍尊者,而是噶举派部分未证悟的弟子与宁玛巴部分未证悟的弟子。

莲花戒论师在第二部《修行次第》中也说:“仅仅不作意,不会遣除分别心,也不会证悟无自性的本性,因为没有智慧的光明。” 在第三部《修行次第》中还说:“如是无念宗,如说无念者,远离了胜观的智慧。若无胜观的智慧,瑜伽士(即修行者)以什么方法来遣除无始来对色法生起的执著习气,使之消失在法界本性呢?如果说一切法不执著、不忆念就可以契入法界,这说法不合适,因为没有真实的胜观智慧,对感受的一切法,无法不作意、不忆念。”

以上是莲花戒论师对初学者宣说入定之前的观察修,通过观察引生定解(胜观智慧),非常合理的修法次第。

由此可见,在胜义上,摩诃衍舍弃了正见,舍弃了出世无漏的智慧。

摩诃衍尊者说;“万法都是分别心所造,作善、不善业,其结果不外乎往善趣和恶趣二途,仍未解脱生死轮回,而且是成佛的障碍。譬如黑白两云,任何一种云都是障蔽天空的。”

尊者指出,执著善恶都是障碍,不仅不能成佛,还会堕入轮回,并用黑白云作比喻说明这个道理,想要遣除实执障碍,必须具足智慧,以智慧对治实执烦恼而获得解脱。

尊者接着说:“须都不作意,由任何也不思想而完全解脱生死轮回。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别、不去观察,即是‘无缘’。”

无缘就是无生空性,也叫无缘空性,在无缘空性中,远离一切分别作意和观察,有了空性定解,就按照定解不作意,不观察,自然入定安住,最终获得证悟,有了证悟智慧。

以上是摩诃衍尊者的正见,及依正见入定安住无缘空性。

获得的出世无漏智慧就是“这与一时顿入十地无异。”

由此可见,摩诃衍尊者和他的利根弟子们具足胜观智慧,然后不思一切,自然安住法界本性。并没有舍弃正见和出世无漏智慧。

佛在《般若二万颂》中“善现,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正见、出世无漏智慧即是涅槃法,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在胜义中是无生大空性。

摩诃衍尊者又说:“修十度的十行法,是佛为下根人宣说的法门。”这是尊者在强调,下根者不适合修他的顿门法。

另外,莲花戒论师在第三部《修行次第》中进一步指出:“没有正见,一开始无念放松,如认为正确的话,则一切大乘殊胜法都已远离。”

莲花戒这些殊胜的教言,对初学下根者意义重大,是渐次成佛的醍醐甘露,希望广大的初学者务必依教奉行以免误入歧途,不能自拔。

就相似抉择究竟胜义实相,或开悟了达法界本性的圣者境界而言,确是无念。

尊者的境界确实如此,以他弟子获得的成就作为依据,不容置疑。

但这与无正见、未成就,仅口中讲的无念、不作意,有极大差别

初学者的无正见、未成就,仅口中讲的无念、不作意,完全是分别心境界,确实不能与圣者摩诃衍的无念境界相提并论。

如前文颂词“见之正行修持时,有说一切不执著,所谓一切不执义,善证邪见分二种”所说,“无念”有正邪两种。真正的修法确实是无念,它建立在无生的定解上,是出世的无漏智慧,就象火一样,能把分别心的柴薪烧尽在法界中。

但仅仅一开始,即以无念压住分别心,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正行修法,若以不让妄念生起的方法来修无念,则恰恰与真正的无念修法背道而驰。

摩诃衍尊者及其弟子是善证,以上所说是噶举派部分未证悟的弟子;宁玛巴部分未证悟弟子的邪见,理应舍弃。

望后学者善加思维、取舍,切不可盲目跟风而造下舍法重罪,毁坏自己的法身慧命。

如《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明为病......"(憨山大师释为:此示止为病也,然圆觉普照,大用无方,岂可以永息诸念,耽着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圆觉妙性,非止可合,故说为病耳。)摩诃衍的“无念”恰好犯了这种“止病”;

如果说摩诃衍尊者的无念是“止病”,那么前面所说的过失无法避免。

又《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憨山大师释为:是故一切如来成佛本起之因地,更无别法,皆依此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体相,即性体也,以此圆满照彻无遗,则无明永断,圆证法身,唯此一法而已,故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仅仅任何也不分别、不作意,哪来的“圆照清净觉相”呢?摩诃衍的不作意还只是分别心,只是一开始把分别心遮蔽,不忆念而放松安住,没有出世无漏的胜观光明,这也正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指出的那样是“庸俗极放松”。  

“庸俗极放松”的是,以嘎单派及宁玛派未证悟弟子为代表的初学劣根者,他们的放松,没有胜观智慧明分摄持,所以叫庸俗放松,这才是麦彭仁波切的密意。

摩诃衍尊者以胜观智慧摄持的放松,是殊胜的真如等持修法。初学者一定要了解摩诃衍尊者的修行成就,一次可以击败诋毁摩诃衍尊者的恶语,坚决依法不依人,否则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而对尊者生邪见,后世随诋毁圣者罪过堕入恶趣真的划不来。

凡是未获得定解的初学者、劣根者,一开始就直接放松安住,摩诃衍尊者从未开许。

从上述所引摩诃衍的观点中可知,摩诃衍的“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别”,“任何一种云都是障蔽天空的”,主要是所知的角度,而所知的法界本性上,取舍的分别心本来就不存在。

所知,是指心所了知的外境诸法,并是无情物,说无情法“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别”,“任何一种云都是障蔽天空的”,这是不合理的,无论白云黑云,都不知道自己会遮挡阳光,太阳也不知到自己会被云雾遮挡,因明一再强调,不能从外境进行破立,否则有很多过失。只有将能境所境混为一谈的人,才会说出这种错误的话。

若从能境心识安立就合理:面对一切所知诸法,心没有任何作意,不加分别,并且知道“任何一种云都是障蔽天空的”,明白白云黑云比喻善恶业,天空比喻佛果,如果没有以空性摄持,善恶业都不能超出轮回。

从能知上,摩诃衍没有提及需闻思抉择法界本性产生正见。

对于利根者弟子不用提,已有正见故。

对于圣者,前后世、轮涅皆是大平等的空性,确是无念安住,不需作意,

但对大多数的修行人,若不具正见,则无念安住无有意义,执著“不忆念、不分别”只是空耗时间,或引发睡眠而已。在他的话语中,没提到安住本性,见法界本性的正见,这样上根者也无法证悟。

请看尊者说的话:“万法都是分别心所造,作善、不善业,其结果不外乎往善趣和恶趣二途,仍未解脱生死轮回,而且是成佛的障碍。譬如黑白两云,任何一种云都是障蔽天空的。”

这是抉择正见:舍弃对解脱造成障碍的一切粗细善恶执著。

“须都不作意,由任何也不思想而完全解脱生死轮回。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别、不去观察,即是‘无缘’。”

无缘是诸法的本性空性,安住无缘本性,就能获得见法界本性的正见。

“这与一时顿入十地无异。”

这是上根者的殊胜证悟。

《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下面再来看摩诃衍自己在著作中所述说的观点。在《顿悟大乘正理决》第一组问答,摩诃衍的回答文中有“一切众生缘无始以来妄想分别,取著妄想善恶法。或长善或长恶,以是因缘流浪生死,出离不得。所以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了知此念,功德经无量劫,修习善法不如此一念功德。又言,所凡夫位中不合学此法者。一切诸佛菩萨,无量劫所修习善法成等觉,皆留与后代,末法众生,教令修习。既言凡夫众生不合学此法,是诸佛法教留与谁?凡夫不合学此法,出何经文?”

并非所有的凡夫都不适合修持此等高深之法,凡夫利根者完全可以修持,所有的圣者都是从凡夫位修上来的,如果说,所有的凡夫都不适合修持,圣者如何产生?诸佛教法还能为谁流传?

摩诃言尊者的质疑非常正确。

又在第一道表疏中的教理论述部分有:“思益梵天白佛,菩萨以何行诸佛授记。佛言:‘若菩萨不行而诸佛则授记’。

菩萨安住无生空性,远离一切勤作之修行,就能获得诸佛的授记。

佛言:‘我念过去逢值无量阿僧衹诸佛如来,承事无空过者,及行六波罗蜜,兼行苦行头陀。佛总不授记。何以故?正所行故。以是当知,若菩萨出过一切诸行,佛则授记。我念过去行无量苦行头陀及六波罗蜜;行一切行不如一念无作功德。”

有勤作之世俗修法,再精进也不能获得佛陀授记,唯有修持超出一切世俗一切善行的空性,才能获得授记,因此,佛说虽然自己过去行持了无量苦行头陀及六波罗蜜,但还不如一念无作的功德殊胜。

《吐蕃僧诤记》的注释说:“我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没有找到这句话(也没有找到前面那句重复的话),但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全部教理。

我念过去行无量苦行头陀及六波罗蜜;行一切行不如一念无作功德。尊者说,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全部教理。也就是说,尊者的禅宗顿门法与此话相符。

从上述两段引文分析,摩诃衍不分胜义与世俗,不分前行正行,不论众生根基,不论是否具足正见,而简单强调“不分别、不取著”,强调凡夫亦合学此法,若是这样,佛说前行法有何必要?

各位智者看过前面内容就知道,摩诃衍尊者没有以上过失,都是分别念增益。

而且第一组问答的引文中“一切诸佛菩萨,无量劫所修习善法成等觉,”如何解释?

不应如此断章取义,应结合上下文理解,“所凡夫位中不合学此法者。”

这句话不成立,如前所说,并非所有的凡夫都不适合修持此等高深之法,凡夫利根者完全可以修持,因为所有的圣者都是从凡夫位修上来的。

“一切诸佛菩萨,无量劫所修习善法成等觉,”

所修习善法,包括前行和正行,利根者前行修法已经圆满,直接入正行修持很合理,若一直强调前行修法,什么时候才能进入正行修法呢?什么时候才能成就佛果呢?

“皆留与后代,末法众生,教令修习。”

诸佛菩萨讲这些修法教言留给后代末法众生修习,并非是留给圣者。

“既言凡夫众生不合学此法,是诸佛法教留与谁?”

如果说凡夫钝根和利根者都不适合修持高深法门,那诸菩萨的这些教法留给谁呢?难道仅仅是留给圣者修吗?凡夫众生如何获得佛法利益?这岂不是与大悲菩提心相违?

“凡夫不合学此法,出何经文?”

尊者问道:凡夫不适合修此高深法门,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

总之,摩诃衍接触了了义修法后,未能真正理解,而堕入到无明中,沉入到一种庸俗的无记状态中,分别心虽未被觉察到,但其实一直在不停地波动中,这就象一个已止语的人又向外人反复说他在止语,也象掩耳盗铃的人一样矛盾可笑。人在睡眠的时候,实际上安住的也正是这种庸俗无念的境界。

这恰恰是未证悟者的过失,摩诃衍尊者与其获得成就的弟子没有丝毫过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