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中论释第二品2

(2022-12-24 10:55:33)
标签:

佛学

    入中论释第二品2

          上师观自在     

入中论释第二品2


丑贰、清净戒相

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

实际上二地菩萨恒时于能持戒者自己、所利益的众生、所断除的恶心三轮中,能取所取执二边心行悉皆远离,故其戒度圆满清净。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释论》云:“以三轮体空断除有寂之过患的善心及其种子乃是戒律度,彼之作用即去除损害。持戒者自己、所受持的戒律、所要断除的恶心,以此三轮体空摄持而持戒的善心和习气即是持戒度,持戒度能遣除一切损害。”

戒律清净的条件,就是通达三轮体空,凡夫菩萨以了知空性也能令犯戒罪业得以清净。《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释论》又云:“上根者的恢复方法:跏趺坐,首先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言说所犯堕罪的名称,再于前方虚空中的诸佛佛子前忏悔,之后则对彼罪业内外及二者中间可识别的本体、形色等作观察,结果了知此罪不从何处生、也不住于任何处、又不去往任何处,自性如虚空一般,在此境界中入定,从而可净除一切堕罪。上根者并非圣者,而是凡夫菩萨,菩萨在一地圣位时戒律已获得清净,在二地起戒律度已达到圆满,不可能有犯戒的烦恼。

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无等塔波仁波切的一个修行弟子(凡夫)向他请教:‘我往昔以贩卖佛经维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请问上师,我该如何进行忏悔呢?’

仁波切说:‘就造那些经典吧!’

于是那个人着手造经典,结果经常心思外散。他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汇报说:‘造经典时我心思也是经常散乱,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恐怕没有比护持本性更甚深的吧?’

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

因此,净除罪业的方法没有比修菩提心以及恒时护持无伪的实相更为甚深的了。《十方广大解脱经》中云:‘菩萨若具四法,则所毁戒律与烦恼之一切罪业皆可清净。何为四法?了知诸法无来,了达诸法无生,现见诸法不灭,通达诸法以因缘缘起而生,是故诸法本体空性。若具此四法则所毁戒律与烦恼之罪悉皆不生。’比如犯了堕罪后,上根菩萨从身体的里里外外遍寻不得所犯的堕罪,由此了知堕罪等诸法从未有来,从未产生,谈不上坏灭,所谓堕罪等诸法只是因缘聚合而生,其性本空,然后入定安住空性,出定观想已清净一切堕罪,然后回向善根。

《法王经》云:‘若了知众生皆无二,则清净一切罪障。譬如,镜上沉积千年尘垢,以布品擦拭则无尘垢。又如空室中黑暗虽长达千年之久,然以一盏油灯可使其不复存在。同理,若了知心无有本性之真谛,一刹那即可清净无数劫之罪业。’一切众生都有共同的一个本体——空性,空性和众生无二,以了知此真谛的智慧能清净一切罪障。此真谛智慧就像擦拭镜子尘垢的布品,及遣除千年黑暗的油灯,能令一切罪业刹那清净。

《趋入胜义经》中云:白莲天子请问:‘文殊菩萨,如何清净业障?'文殊菩萨答言:‘若了知业障之自性本来无实有,则无勤清净,如同海螺被炭染污则以布品擦拭可得清净。'以了知空性方式忏悔时,通过观察抉择堕罪等诸法为无生空性后,必须入定安住一会,出定时观想已清净一切罪障,再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回向善根。不要妄想修一次就能清净,要反复观修,直到真正了知堕罪本来无生的空性,才能够彻底清净。”

贰(宣说离戒之过患)分:一、不得善趣之过;二、乐果受尽之过;三、堕于恶趣之过。

丑壹、不得善趣之过

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失坏戒足的众生,只能在恶趣感受自己布施等善业果报。

律是佛道之具,故比喻为双足。行事钞》云经云:若欲生天等必须护戒足。”《资持记》云戒以足譬,颇符发趣之义。”以双足比喻戒律,符合趣达之义。《戒经序》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人天生,亦不至菩提,是故有智者,常应护净戒,勿令有毁损。”譬如一个人的双足被毁坏了,就不能走到目的地,毁坏戒足也是如此,不得生于人天善趣,亦无法趋至菩提果位,因此,有智慧的人应恒时护持净戒,勿令戒足有所毁损。

虽然布施等为善业,理应生于人天享受安乐果,但若失坏戒律,就等于失去双足,无法趣达人天善趣,唯有在入恶趣感受布施的果报。

一、地狱众生昏死时没有了粗大感知,感觉不到痛苦,这是善业感召的一种安乐。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大的铁器内充满了沸腾的铁水,地狱的无量众生在里面煎熬,痛苦难忍。他们每次浮到水面时,阎罗狱卒们用铁钩钩住、用铁锤锤打他们的头。因为昏绝之时已无痛苦的感觉,便以为是一种安乐(醒来后觉得当时处于安乐中),感受强烈的痛苦。”又云:“以前世尊在世时,城中有一屠夫晚上守持不杀生戒(白天杀生)。后来他转生到孤独地狱,晚上住在悦意美妙的宫殿里,四名美女供养饮食、受用,快乐无比;白天时,宫殿变成了燃烧的铁屋,四名美女变成了恐怖的恶狗啃食他。还有一个白天守持不邪淫戒(晚上行淫),后来转生到孤独地狱中,白天晚上所感受的苦乐与前面的例子相反。这是昼辛吉尊者亲眼目睹的。

另有一座环境优雅的寺庙居住着五百比丘,每天中午击犍椎集聚僧众供斋时,经堂变成了燃烧的铁屋,钵盂碗具等则变成兵器,僧人们互相打斗,供斋时间过后,又恢复如初。这是以前迦叶佛时的许多比丘午饭时争吵的异熟果。

二、 在饿鬼道感受安乐的情况: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从前,昼辛吉尊者到饿鬼的境界时,见到在一座无量宫殿里有一相貌端严,见而生喜的美女,以珍宝饰品装饰的宝座四脚上系缚着四个饿鬼。美女饿鬼向昼辛吉尊者供养食物,并告诉他:‘如果这些饿鬼向您要食物,一点也不要给它们。’之后她就出去了,尊者受用食物时,这四个饿鬼前来索要。尊者给了一个饿鬼,结果食物变成了糠秕,又给另一个饿鬼结果变成了铁水,再给剩下的饿鬼,一个变成了她自己的肉,另一个变成了脓血。这时美女饿鬼回来了说:‘我不是说不要给它们吗?难道您的悲心胜过我了吗?’尊者问:‘它们与你是什么关系?’她回答:‘这是我(以前)的丈夫,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儿媳,这是我的仆女!’尊者又问:‘你们是以什么业力转生到这里的?’她说:‘南瞻部洲的人很难相信,说了也不会信,还是不说为好。’尊者说:‘我已现量见到了,怎么会不相信呢?’于是她开始讲述:‘我前世是一个城市中的婆罗门女,在一个节日的夜晚准备了丰美的饮食。(次日)嘎达亚那尊者(于城中)化缘。我对尊者生起信心并供养了他,满心欢喜地以为丈夫也一定会随喜。便告诉丈夫:我供养了佛的弟子嘎达亚那大尊者,你应随喜。

丈夫听后恼羞成怒地说:我没有供养婆罗门,甚至没有孝敬亲戚们,你却首先供养那个光头,那个光头怎么不吃糠秕呢?

然后又对我儿子说了,儿子也气愤地说:光头怎么不喝铁水呢?

当天晚上我的亲戚们给我捎来丰美的食品,让儿媳带回,结果她自己偷吃了,将不好的食品给了我。我问她:你是不是未将好的食品交给我而自己吃了,却将不好的食物给了我?

她妄言回答:我吃你的食物还不如吃自己的肉呢!

同样,我让仆女捎给亲戚的食物她在路上偷吃了。我问她时,她回答说:我偷吃你的食物还不如喝脓血呢?

当时我发愿:愿我将来生在能看到他们感受各自业果的地方。所以如今我转生为大力饿鬼,否则以供养尊者的功德可以生到三十三天。您如果去我曾住的城市,请转告我那做妓女的女儿说:我已见到了你的父亲等,此业的果报是令人痛心的。告诉她断除非法的恶业,改过自新。如果她不信,再告诉她,你的父亲生前的房间里有四个装满黄金的铜锅还有金盘及金瓶,取出这些物品时常供养嘎达亚那大尊者,然后念我们的名字作回向,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业力,并能逐渐消尽。’”

三、在旁生感受安乐:现在有很多宠物猫狗等,在主人呵护下,它们的衣食住等受用,远远超过了很多人,这是人们现量可见的真实之事。

贰、乐果受尽之过

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

就像生物的总根受到了毁坏,再也不能长出新的枝叶花果,同样,若离开了戒律,前面的善果受用尽后,后续依戒律而有的福德资财无从生起。

生于八无暇处的众生都远离了戒律,它们以布施等善业引生的乐果必定会受尽。比如地狱众生在感受剧烈痛苦中昏绝;孤独地狱的屠夫,晚上住在悦意美妙的宫殿里,享受四名美女供养饮食、受用,快乐无比;生在孤独地狱却居住在环境优雅寺庙的五百比丘,饿鬼道的美女大力饿鬼,旁生道的各种宠物,以远离戒律而导致它们的安乐果受尽后就没有了。

人间许多人以耽著恶事(耽著世间琐事如经商务农等)懒惰而舍离了戒律,他们在今生一边享受安乐一边造十不善业,一旦人间安乐受尽后即堕恶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中观四百论》云:“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由于人类行持许多不善法,这些异生凡夫多半都堕于三恶趣。

阿修罗的财富受用原本可与天人相媲美,但是由于往昔的嫉妒、好斗的不善习气所感,得到阿修罗之身相时,嫉妒心极为粗重,无暇顾及戒律,乐果受尽即堕三恶趣。天人因为耽著享乐,无心受持戒律,故有死堕之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记载:“我乳轮王往昔变成一个穷人时,有一天他手拿一把豌豆准备向一位新娘投抛,途中正巧遇见德护如来前往城中。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于是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他转生为南赡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而统治四大部洲的国政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中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白莲花论·布施品》记载:久远之前,人寿无量岁时,有一国王名为长净,统治八万四千小国,拥有八万王妃。后来他头顶生出一肉蛋,从中现出一相好庄严的小孩。此儿初生之时,国内出现种种瑞相,众王妃乳房自然流出乳汁,她们都说:“让孩子吸我的乳汁。”于是,人们称之为“我乳王”,或者叫“顶生王”。相师为他看相后,授记其将来定能成为统治四大部洲之金轮王。他长大之后,果真依靠轮宝统治了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使众生尽享欢乐,并于数万年中为众人宣说利乐之道。后来他觉得仅统治人间还不够,便又向天人城市进发。到了天界之后,天人宫殿六十二扇大门自动打开。天人们为他摆设宝座,比帝释天稍低一点,他便发愿:“以我的福德力,愿与帝释天平起平坐。”随其心愿,帝释天立刻分一半座位与他。此时,众人看到他与帝释天无论相貌美丑、功德大小、说话方式均无有差别,只不过帝释天眼不眨、行走稍快一点而已,其余皆无任何差异。我乳轮王如是与帝释天同等享用天人五种妙欲,时间为三十六个帝释天全部寿命的总和。

当三十六位帝释天中最后一位执政时,非天向天人发起攻击。帝释天无法打赢非天,只得仓皇跑回宫殿,紧闭天宫大门。我乳王自告奋勇去迎战,腾身虚空,立于非天之上。对于他的威望与福德,非天胆战心惊、害怕异常,于是纷纷逃窜而去。眼见非天已遭受失败,我乳王沾沾自喜,心生一念:“我的威力已超胜一切,不应再与帝释天同坐,应赶走帝释天,成为人天唯一怙主。”当时的帝释天为迦叶佛前世,是极具功德的严厉对境,故他刚生此恶念,福报就全部失毁,顷刻间一落千丈,堕落到南赡部洲以前他所住的旧王宫门口。此时他才明白,众生的欲望不可满足,遂于临死前讲了一些偈颂,其中一偈是:“虽降银币雨,贪者无满足,智者于妙欲,知苦多无益。”虽然天降银币雨,但无智贫者贪得无厌,无法获得满足,智者知道妙欲是痛苦的本性,再多也无益。

叁、堕于恶趣之过

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若时值生于善趣,身心健康,自由自在,住于具足诸多修行顺缘之处,假设此时不能以戒律摄持自己的三门,死后必定堕落恶趣险处,唯有随业力而转,毫无自在可言,后世以什么因缘能从恶趣中解脱出来?

《梵网经》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以比喻可以证实这个说法。《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若观察众生的数量及次第,则可推知获得人身实属仅有。如经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此外又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似指甲微尘。’”又云:“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之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很困难。佛说得到人身较此更难。也就是说,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在海面上有一连结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木轭,其上有一孔,木轭随着波浪四处飘荡,一刹那也不停息。在海底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上升到海面一次。这两者相遇十分困难。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之心,盲龟无有能见木轭之眼。如果木轭静止一处,也可能相遇,而它却一刹那也不停息。如果盲龟经常漫游在海面上,也可能相遇,而它每百年只浮到海面一次,所以这两者相遇十分困难。但以偶尔的机缘,盲龟的颈也可能进入木轭的孔中,获得暇满的人身比这更难。依据经中所说的意义,怙主龙树对乐行王教言:‘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得胜果。’寂天菩萨也说:‘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人身更难得。’此外,《涅槃经》等佛经中也讲述了‘在光滑的墙壁上撒豆,豆难以附着’以及‘在针尖上堆豆连一个也难以留住’等比喻。因此我们应当了知人身极为难得。”

宣化上人说:“人失去人身后,性化灵残,一个人的灵魂,能化成好几种动物,甚至化成八万四千蚊虫。因为智慧分薄了,所以变成冥顽不灵。若想再恢复人身,就要在“化学工厂”里重新化炼,可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还有一点:人结婚多一次,死后他的灵魂就要被分割多一截。譬如,一个女人曾跟多少男人结婚,死后便有电锯把她的灵魂割成多少段,分给这些男人;男人若跟很多女人结婚,果报也是如此。另一个大问题是堕胎,堕胎就是失去人身,现在单是因堕胎而死亡的人,就比活着的人多啦!

至于无情的众生,能不能恢复灵性呢?可以的,若遇着适当的人对它说法,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也可以恢复灵性,但要遇着圣人、罗汉,才有这个机缘。”

《佛说十地经.菩萨离垢地第二》云:“复次十种不善业道,以由上品积集多作为捺洛迦(地狱)因,由中品故为傍生因,由软品故为鬼界因。

害生(杀生)将导于捺落迦(地狱),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不与取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乏少资财,二者共分资财。

于欲邪行(邪淫)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妻不贞良,二者眷属不可依怙。

虚诳语(妄语)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离间语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眷属乖离,二者多被毁呰。

粗恶语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闻不可意,二者言多诤讼。

杂秽语(绮语)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辩不明了。

贪欲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嗔恚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邪见将导于捺落迦,将导傍生,将导鬼界,若复人中受生引二种果:一者堕在邪见,二者心多谄诳。

如是此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诸大苦蕴。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云:“对于所犯的罪业未如理加以忏悔的过患如下:若失毁根本誓言,本想降雨反遭旱灾等,一切修行皆成颠倒。失毁身誓言者身体罹患各种疾病,毁坏语誓言者成为哑人等,破意誓言者精神疯狂。总之,现世中好似吸铁石般遭遇种种不幸,倍受折磨。《密藏续》中云:’失毁根本誓言者,一切修行成颠倒,且于不情愿之中,遭受种种不悦事。‘如果失毁分支誓言,则成为获得二悉地的障碍,破根本誓言与支分誓言者后世中将接连不断地转生于苦不堪言、无与伦比的金刚地狱中。’《密藏续》中云:‘如若失毁分誓言,则无成果堕恶趣。’《明誓言续》中云:‘失毁根本破誓者,不勤恢复之方法,下堕金刚地狱中,所有普通之地狱,痛苦合一亦不及,彼狱十万分之一。’”

子叁(宣说具戒之利益)分四:一、宣说戒律时间;二、乐果无尽;三、戒律是成就功德之因;四、不与犯戒杂居。

丑壹、宣说戒律时间

是故胜者说施后,随即宣说尸罗教。

因为远离戒律有以上种种过患,所以胜伏一切烦恼者佛陀在宣说布施教言后,随即宣说戒律教言。

为什么在布施后面宣讲戒律呢?布施度是产生戒律度的因,比如对众生作布施的同时,不能损害众生,如此就引生不能损害众生等戒律。《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释论》云:“观待三学数目而确定为六度。彼论云:‘观待三学数,佛真说六度,前三者属戒,后二归二种,一者三助缘。’观待戒定慧三学,佛陀无误宣说了六度,前三者布施、持戒、安忍属于戒学;后二者禅定和智慧,分别属于定学和慧学;一者精进是三学的助缘。

也就是说,前三者(布施、持戒、安忍)包括在戒学中,布施为戒学之因,持戒为本体,安忍为别法。布施能远离吝啬,远离了吝啬就能远离贪著烦恼,如此就能受持清净戒律,因此,布施是戒学之因;持戒是戒学本体;安忍是戒学的别法,即是沙门四法,如《沙弥五十颂》云:“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报。”

他骂不还骂:别人骂我,我不骂他;

他怒不还怒:别人恨我,我不恨他;

他打不还打:别人打我,我不打他;

寻过不还报:别人寻找我的过失,或者说我的过失,我不以牙还牙进行报复。

别法:安忍,或沙门四法属于应行持的善法,与禁止恶行的戒律有别,因此叫别法。

如果布施后不受持清净戒律,就有前文所说的离戒过患,因此,佛陀宣说布施度以后,有必要宣说持戒度。

丑贰、乐果无尽

尸罗田中长功德,受用果利永无竭。

从戒律良田中不断出生各种修行功德,令持戒者受用善果之利乐永无衰竭。

戒律就像良田,所有修行的功德都从戒律良田中出生,一切成就都离不开戒律。《摄波罗蜜多论》云:“尸罗能得殊胜道,与诸悲性平等修,清净胜智以为性,离过第一庄严具。遍熏三界悦意香,涂香不违出家众,行相虽同若具戒,此于人中最超胜。”受持清净戒律能获得殊胜解脱道,在清净戒律基础上,修持大悲智慧平等无二之本性,就能远离一切烦恼过患,具足第一庄严戒香(也叫涂香)。遍熏三界之悦意芳香与涂香不相违,都是香,但出处却不相同,前者来自香物,如檀香、沉香等,后者来自戒律,同样,虽然众出家的行相相同,但具戒者则为人中最胜尊。

关于涂香,如《大日经疏》云:“复次若深秘释者,涂身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等虚空瑜伽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生死热恼除灭得清凉性,故曰涂香。”即是说,就像世人以涂香来解除体臭热恼,修行人以空性摄持而持戒,就能息灭生死热恼,获得清凉,故叫涂香。戒律之涂香有十种功德,如《华严经》云:(涂香有)增益精气、令身芳洁、调适漫凉、长其寿命、颜色光盛、心神悦乐、耳目精明、令人强壮、瞻睹爱敬、具大威德等十功德。

《比丘亲受经》云:“戒律是最胜安乐,戒律是解脱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又云:“清净受戒人,形色极殊妙,安住戒律中,诚信诸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无限量,终将获佛果。”《赞戒论浅释》云:“具有善缘的修行者自相续的一切罪行以善法调伏,即具备驾驭、威慑之势并且自相续如理如是受持如海三藏唯一源泉律藏的圣者高僧大德犹如明灯一般照亮了解脱道,这样的大士虽然身居于胜解行地(资粮位和加行位中,未证空性,但以信解或循名循义修学佛法。),但因受持清净戒行的加持力如同住于净地大圣者(文殊、观音、金刚手)三部怙主一样,其美名声誉必将周遍于世间或龙界、人间、天界三有一切处,调伏众生的广大事业充满整个虚空界。是故,此等大士必定恒时受到天人供养、君主承侍。尽管他未希求暂时的所需用品,但以布施及护持净戒之功德力,大至地区、眷属、珍宝、马、象,小到微乎其微的用品种种财富受用应有尽有,皆无有穷乏、无有衰损、无需勤作悉聚集,轻而易举便获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