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谨防手足口病
(2014-07-03 10:40:19)
标签:
育儿儿科儿童手足口病 |
夏彦斌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被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何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一般3、4月份发病患儿逐渐增多,夏季达到患病高峰。手足口病的感染对象主要为幼托、学龄儿童,5岁以下的小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该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和传播。
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皮肤、黏膜出现、丘疹,并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的疹子一般不痛不痒,而口腔内的则疼痛明显;可伴有低热等症状。手足口病目前
手口足病的潜伏期一般是2~7天。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极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15字”口诀,即:常洗手、勤开窗(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不吃生冷食物。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家长要及时送孩子到医疗机构就诊,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在该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水杯、小碗、小勺等,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消毒。
该病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
患病孩子的护理方法
发病早期,要注意孩子的皮肤卫生,防止感染。患病期间,孩子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别穿盖得太厚,用洗温水浴等方法物理降温。如果宝宝出现高热,用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可合理选用安全、有效的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孩子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剪短指甲,防止宝宝抓破皮疹。孩子的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如果家里有孩子患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开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作者系北京电力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