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儒学 |
分类: 无上妙法 |
15中华祖先夏商周三朝,都是以直治世的。没有私心,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叫直,不是由贪嗔痴而发的言论叫直。论语第十五卫灵公篇是讲做人应该谦虚,观自己应该是平平凡凡的人,如是就是不平凡者。这一篇以卫灵公为发起,唯愿在不平凡的世界之中,有个国泰民安的社会。卫灵公请问怎么打仗才能获胜?孔夫子说,这个我不知,我没有学,我只知仁和礼。这里说明了孔夫子的志向与理想,其实孔夫子是圣人,是懂军事的,尽经亲自上战场指挥呢,只是不想教卫灵公打仗而以。逆境对于小人是凶灾,对于君子是滋养,孔圣人都曾经在阵绝粮,被围困受饥饿,释迦牟尼佛也有马麦之报,人的贵贱在艰难困苦中分辩出来,这个是实际考试哦。孔夫子对子贡说,我的学问是,一以贯之而来。舜之所以称为圣人,是因为能做到无为,人之所以痛苦,正因为一直都想改变自己,从来不会接纳自己,包容自己,若能做到接纳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妙境出现。怎么包容,把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写在纸上,对众公开宣布,当读到优点时,大众答言,是呀,对呀,好呀。读到缺点时,大众答言,没关系。大家试一下,如是有什么感想。言语能忠诚老实,行为能恭敬礼仪,能如是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吃香,否则,家人也不欢喜。一个有智慧的人,定会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既不会失去人才,又不会乱交匪类。学道者善知识非常重要,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指导,方有成功之希望。君子遇事只求自己,能与众合而不拉帮结派。君子行事必定与仁义礼智相附合,虽然远离小人,但是,不是舍弃小人。君子行事,知道在小人之中,也有正当合理的建议,必定能够接纳。人生应该如实观照一切,不可以一件事做错了,就给人盖捾定论,说你是坏人恶人。事实调查证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犯人,都是平时行善的,因一时冲动而犯下罪恶。又如,衣服本来是不用洗的,永远不会肮脏的呀,所谓洗衣服者,实际上是衣服有染污了,从这里说明了,人人本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孔夫子在这也说,经典不能改,就是知道是错别字,也不能改,因为,你也来改经,他也来改,不用多久,经典就变样了。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儒家也讲忍辱呀,妄语千万遍,就变成真的了,人言可畏呀。自己终日思考,不如去请问善知识,向他学习,思与学应该并进,不能偏执。君子必会用心于道业,不必去考虑衣食住行,若一心去追求财富,不一定能得到,孔夫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学道者没有衣食的,是故君子忧道不忧贫。若去真正修道,福报自然而至,因为人人本具智慧与福德,能修道就是已经开启了呀。开启智慧的性体,要用仁德来护持,慈悲,智慧,勇敢是儒家三德,就是仁智勇,加上礼是内圣外望的几门学科。人分四等,有本事没脾气,有本事有脾气,没本事没脾气,没本事有脾气,平凡人之中有不平凡的事迹。这一章总结是政治的重点在于礼乐,不是带兵打仗,宁做太平的鸡犬,不做乱世的英雄。惭愧子念照分享,2022年3月11日9点30分。南无阿弥陀佛。论语第十六季氏篇主题是讲谦虚,欲乐,古代圣王根据这个作了礼乐,使百胜过上安乐幸福,这一篇是孔夫子教育我们,治世之道,教育之法,不可以君不君,臣不臣,具体谈了内圣外望,既讲明了政治之道,又重释了做人之本。一个国家不会忧患,人数太小,而忧患不团结,财富若平均则无贫穷。人类社会,治世之道,无古今之分,孔夫子是圣人,所教导我们之法,对现代人亦复如是。孔夫子严厉批评了冉有支持季氏发动国内战争,直把矛盾指向鲁国国君,阴谋篡夺政权。历史上盛世的家族有,孔氏世家,到现在是第77世了,还有范氏,钱氏,曾氏等等。交朋友有三种人可以去交,正直,忠诚,多闻。若只交正直者,则无人来给你解闷,例如和珅,乾隆晚年明说了,知道和珅贪得无厌,但需要他来调节调节,并且和珅能做到善解人意,能够掌握乾隆的心。和珅是清朝乾隆年间政治家、商人、诗人,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清朝的豪商,和珅是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因为贪污过巨,被中国人视为巨贪。交朋友有三种人,不可以去结交,第一种虚情假意,八面玲珑,风光无限,如唱戏般的,使人迷惑假相。第二种专讨好人,不论说什么,都会和顺,使人听了很舒服,但是,江山与家庭破产者,往往是这样的人造成的。第三种宽宽而谈,口若悬河,不去实行。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亦有三种。用礼乐调节自己为乐,以称道人的好处为乐,以有很多德才兼备的朋友为乐,这是有益的三种。以骄纵享受为乐,以安逸游乐为乐,以宴饮无度为乐,是有害的三种。弟子在老师前,常常有三种过失,不该说时,抢先去说,该说时不说,不对机而说。孔夫子说,君子有三诫,少年时期戒色,指二十五岁前,因为发育没成熟故。25-45岁是人生顶峰时期,戒好勇斗狠,一不小心,万事皆休。人生是没有目的之游戏,切莫过急,看不到风景哦。厌离娑婆是放下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习气无明等等,不是逃避现实,出离心就是出离我们的妄想与执着,若逃避了现实,则西方极乐世界也就到不了。为什么,因为娑婆极乐本是一体,你逃避了娑婆,到那去找极乐呢。应知欣求极乐是开启自性本有的功德,不是心外求法。六十岁以后叫老年人,戒固执己见,戒贪得无厌。切莫认识不到自己的毛病,生活在自己错误知见之中,乃就永无改悔了也。我去教育亲人,特别要教育父母祖辈,如是之心千万发不得,一发此心,自己当下业障就会现前。君子有三敬,天命,德高望重,圣贤。上天给于每个人的责任,这个叫天命,能撑起家庭乃至天下是男人之命 ,生儿育女是上天给于女人的命。男人本是阳纲,女人则应软柔,万物不可能生长在纲硬的石头上呀,人从慈母而生故应软柔。人若不在其位,则阴阳颠倒,社会大乱。人各在自己道上走,各按本份,则安定太平,幸福快乐。关于学习与智慧,人可以分为四个等级,最上者是先天带来的,通过学习而得到的智慧为次等,遇到困难逆境才来学习的是第三种人,这时还不肯学习者就是最下贱者。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是否清楚;听是否明白;脸色是否温和;态度是否庄重恭敬;说话是否忠诚老实;做事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是否去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是否合于仁义。这九思是儒家修行的总纲领之准则 ,主要是讲,每做一件事,都要专心,心都要在当下,对当下的心,应该保持觉察。人生在世,谁是你最重要的人?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最关键的时机?孔夫子说,我见到过善人,世上善人是有的,但是我没有见过德行超越者。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之下,为什么人都称他们为贤人,他们俩在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丰功伟绩呀。陈亢请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老师有什么特别私下传授你秘密的法吗?儒学分内圣与外望二大部分,今之所学习的只仅仅是儒学的一小部分而以,握手者,按古圣先贤言教,只限于男人之间见面之礼义,女人是不能握手的,所谓男女不能随便接触。惭愧子念照分享,2022年3月12日晚8点记,南无阿弥陀佛。论语第十七阳货篇主题,是讲儒家的生活理念,按人之本性来生活,随缘随大自然而作,例如,为什么,人晚上九点睡,早上四点起床,因为这个就是随从大自然的规律。这一篇第一章,讲季氏的家臣阳货,夺取了季氏的实权,这个叫一报还一报,因为季氏夺取了皇帝的实权。阳货欲想求见孔子,孔夫子避而不见,阳货就用计谋,把礼品放在孔夫子家中。这个在现代,也没什么呀,但是,在古代,来而不往非礼也,阳货既来拜访,孔夫子必要去回拜的呀。孔子选择了阳货不在家之日,去拜访。不巧,在回来路上两个人相遇了,阳货请孔子出山,为朝延办事,说了一蕃大道理,使孔夫子也无言以对,只好回答说,我快要出山了。人若立下誓愿,世上只有最笨的人,与最有智慧者,这二种人才能守护誓愿,永不改变。随缘者不是随贪嗔痴而转,乃是随自己心性哦,说明人欲想守护恒心不变,非常重要。治理天下应以礼乐为要,孔夫子心中,是多么希望出来做事,弘扬仁义德行。但是,真正出来要观时机。在本篇之中,当时有很多掌实权者,欲请孔子去做官,孔夫子也想去,并且答应了来请的人,子路不解,请问老师为什么要出去帮助坏人。孔夫子说,清者自清,白者自白,莲华出污泥而不染,若害怕就是智慧不够。这里说明了随缘不变之理,在自己志向不变前提下,可以观机应变,随需所感。仁智信直勇刚六种美德,必须要配上好学,否则,就变成为六种祸害,愚荡贼绞乱狂。貌似忠厚的老好人是社会最大祸害,是非常可怕的。真正的学问必须是,自己内心智慧的开发,决不是在古圣先贤中,摘录出几段文句来作传销,若如是而作,就叫道听途说。但是,现今能做到如是者,亦复非常难找,道听途说者,是能够承传圣贤之法的哦。论语中的小人,是忠信之人,不是说小人不好。古人有三种毛病,如今想找如是的人,都找不到,说明一代不如一代。古人不拘小节,而大节能做好,今天的人,大节也做不好。古人清高自傲,如今是贡高自大,找不到这个清高了。古人笨而直,并且可爱,如今愚人,只知欺骗盗窃,从这里说明,儒家也讲,一代不如一代啊。孔夫子说,我非常讨厌三种事,五色配五行称为正色,若二种以上相配合的,叫紫色,更加艳丽美颜,孔夫子第一种讨厌的就是染杂配色,内含着孔夫子讨厌的是人们欲望的增高。其次,孔夫子说喜欢古典雅乐,讨厌流行歌曲,譬如现代日本的歌曲,一般都很凄凉,还有,讨厌综横者,只靠一张口,就能搞乱天下,扫平宇宙。一时,孔夫子默而不言,子贡问,老师若不说,我们学什么呀,孔夫子说,天什么时说话了,四季不照常转吗。这里告诉我们,道不在语言文字上,孔夫子也说,真正教化,是离语言文字呀。语言虽然能传道,但决不可能是道之体,若死在句下,就把法身慧命断绝了。戒律若有犯过,可以忏悔,知见若错,永难改悔。孺悲是孔子半个弟子,前来求见老师,孔夫子说,自己身体不适,不欲相见。但是,与此同时,孔夫子送另一弟子出门,并且高声歌唱,故意让孺悲听到,这里是说孔夫子教育的方法,是无教而教。古礼以这样的,为父母守葬三年,宰我说三年太长久了,可以改成一年吧。孔夫子骂道,不可以。从这以后一直至清末,再没有一人提出这事,因为孔圣人骂过的,谁敢提议。古时的北方人,一般都是吃不到白米饭的。守孝三年期内,不吃白米饭,不听好的音乐。这个都是人们自愿的,放弃五欲享受,沉淀于悲伤之中,这里是讲,对父母的爱心,礼的本身,是发自内心的流露,不是约束。孔夫子说,人生在世不可一无所事,最低可以打牌下棋,去找点事做呀。勇必合于义,得罪人不叫勇,挖人短不叫直。最后二章,是本篇的总结,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章历来是最大的误解,小人指没有教育的人,只有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就会无礼节;疏远了就会怨恨。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无论什么时候,女子都将身心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男人的态度如何,自然会引起女子强烈的情绪反应。你对她好,她自然要千倍万倍地对你好,距离太近了,就会吃不消,就想要挣脱。你疏远了她,她就变得一无所有了,自然对你恨之入骨。可见,孔子说小人女子难养,并不是信口开河,事实也是如此。从古至今,女人欲想去学校读书,是非常困难的,男子也只有贵族才能学习,一般平民也很难求学。孔夫子在这一章中,是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上学。从心性上来说,女人情执重,心量小,受苦多,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以悲悯心说,对于女人与小人,应该付出更多的帮助与护持。这里丝毫没有说,歧视女人呀。别说圣人了,父母也能对弱少者,多一点爱,作为大圣人的孔夫子,怎么会歧视女人呢。一个人若到四十岁了,恶习还没有改,则想事业上有成就,是非常困难的。所谓40前气质是往昔带来的,40岁后相貌是自己今生所造作的。惭愧子念照分享,2022年3月13日上午10点记,南无阿弥陀佛。论语第十八微子篇主题是讲随和,但是,随和久了,必定会变,好事就变成坏事了,世界一切总是相互转换的呀。君子定会知道,局势不能变,但是,应该力所能及去补救。在本篇之中,是讲当时的隐士们与孔夫子,对于当时局势的讨论,隐士们都认为,这里起大火,发大洪水灾难了,还在这里干什么呢,应该尽快隐蔽起来才是。说明了孔圣人,怀着彻底大慈悲心,不舍众生,给于设施救度。殷商有三位贤士 微子,箕子,比干都遭到奸人迫害,说明乱世之时,君子都是不得志的。柳下惠为士师,是担任掌管刑罚的官。有三次被黜免。 有人问,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去哪里而能不被罢免呢?不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故国家园呢?柳下惠是个正直的、有能力的贤士,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这里孔子以十分沉痛的语气,道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既然到处都一样,还不如就留在生养自己的父母之邦。孔子来到齐国,齐景公以中大夫的待遇,来供养孔子,但是,不给于实权,不用孔子所行的政策。孔夫子不答应,不干,自己跑到别处去了。鲁定公14年,孔子为鲁国宰相,国事治理的非常好,齐国的人非常害怕鲁国强大起来,设计谋,选美女,送给季桓子,原先季氏不肯接受,但是看到美女实在不能自拨,就迷乱于女色,三日不朝,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弃官不做,离国出走,开始了十四年的流浪生涯。楚国的一位隐士楚狂接舆,生活在城市之中,装风卖傻,像济公一样,有一天,故意来到孔子前,高声唱歌,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立即下车来见,但是,楚狂接舆快速跑开了,避而不见。楚狂接舆是提醒孔子要步步小心,说明楚狂接舆隐士与孔子是好朋友。长沮、桀溺是二位高明隐士,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故意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么,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滔滔的河水,都在大海,你们怎么能改变它呢?你们欲想找到有道的明君,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啊,还是跟着我们吧,做一个隐士,来修道吧,说完这就不理,自去耕种去了。子路无语,回见老师,孔子久而叹之,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与世人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出山了。孔夫子明知不可为,而偏要去行。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迷失了大部队,遇到了一位隐士,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请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是不可为的。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啊。至于道的难行,我们早就知道了。” 下面是孔子自己在这作了总结,点了八位隐士,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所行的。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仁义。虞仲、夷逸两人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孔子说自己与这些人不同,可以不这样做,那样也不可以做。我是无可无不可,不是一定要做隐士,也不一定要在朝办事,这个是走中庸之道,不执着一切,只为了利益众生。乐师本来是在周天子那里的,因为礼乐败坏,太师挚流落到齐国,亚饭干流落到楚国,三饭缭流落到蔡国,四饭缺流落到秦国,打鼓的方叔流落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流落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流落到了海滨。这里所说的都是当时大乐师哦。大乐师都被迫四处流浪,说明了当时是什么社会呀。下面一章说周王朝建立之初的情况,周公派自己的儿子鲁公去治理鲁国,嘱附了四项原则,“亲族不能待慢,要厚礼敬爱。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而不重用。老臣们老朋友老部下以及商期投降过来的敌人,你不要随便抛弃,你要照顾好。不要对人求全与责备,不要求他人无过错,若犯了小错,应该包容。”这四条是治国平天下的总纲领,这是说仁政,鲁国本是第一等诸候国,到了孔子时代,内扰外患,礼义破坏,道德沦丧,孔夫子说到这,心情多么的悲伤,但是,不离不弃,不舍任何一位众生,真正是一位大菩萨应世。周朝有一位伟大的女士,四次怀孕,每次都是双胞胎,八个人的名字是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駉。这八士都是出自于一家,他们是兄弟,又是两两双生。这个我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一家全都是生的男丁,而且个个贤能。这八个人都是在周朝为大官的啊,说明周朝时人才济济,国泰民安。这是文武周公德化之感应。惭愧子念照分享,2022年3月13日晚9点记,南无阿弥陀佛。论语第十九子张篇,主题是讲治国之道,论语到这已经进入尾声,登台的是孔子的弟子们。逆境是通达圣境的必经过路,磨难多者所成就亦多,诸苦是学道的好因缘,若人想成长,必定要经过磨难,积极的去面对,本篇是记录了孔子弟子们的流传与弘扬,正因为孔夫子不学隐士,不逃避,是故为万世师表。本篇主要人物是子夏、色括子游、曾子、子贡等五人。内容涉及学习、道德和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述和传播,对孔子形象的维护和发扬。首先出场的是子张,继承老师孔子的教学工作,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仁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这个理解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教而诲之,诫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孔子因材施教。子张不知孔子所教不同,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也失之偏颇。看来,生命的感觉极其复杂,不可以固化哪一种看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若人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大局之下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把握规律,都有可取的地方。之所以可取,是由于熟能生巧所致。但是要把握大局,就需要超脱这方面的限制。所以,君子着眼不停留在可观的小事情上。关于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能使人成大材,关于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不作为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的话,那就只能使人成小材。子夏是孔子后世传承和阐释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学生,子夏所言“小道”,也是相对而言,从现实的教育状况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就是“小道”,正如有人说专业技能不是大学的全部一样,放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无疑是“小道”。各家各持己说,都有很深的见地,不可以拘泥一家之说,一旦拘泥一家就会走入迷信。孔子可能早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圣人无常师。大学之大,也就在能识其大,而不是拘泥细枝末节。子夏说:“每天都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每个月都不忘记自己学过的旧知识,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子夏是小人儒,这么说偏离了孔夫子原来的思想。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又不断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提问,认真思考,‘这就是仁了。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达到圣王之道。一般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子夏说:“君子的形象应由三种不同的表现:远远地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讲话,严厉不苟。”这里说的是领导者只有善于自我控制,才能在被管理者心目中树立起完美的形象。子夏说:“君子在取的老百姓信任后,才去让他们做事;没有取得老百姓信任就让他们做事,老百姓就会以为君子是虐待他们;取得信任后才能去规劝,没有取得信任去规劝就会被人认为是在诽谤他。”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子夏看透了人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任是多么重要,今人却不懂的这一点。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话说得多么中肯。子夏说:“人在大节上不能超越道德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大德与小德之别,非有大局观不能认识到。大德者逾闲在小德者那里就成了非议的把柄,所以大德者在小节上也应该尽力不授人以柄。小德者无法理解这个道理。《鸿门宴》中的樊哙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与子夏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子游说:服丧能够尽到悲哀之情就够了。凡事都有度,服丧也不能例外。观古今因为孝而感应神奇的事很多,说明子游教育方法是仁孝。子张的做法是很可贵,但是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曾子也说:子张仪表堂堂,但是,很难与他一起修养仁德。为什么曾子称子呢,可能汇集论语这一部书,是曾子门人所集,是故对自己的老师,敬重一些。我们知道,子张是犯了真诚的虚伪之病,就是不自量力,不会观机施教,只知弘法功德广大,片面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这个叫真诚的虚伪。曾子说,人很少有流露自己的真诚,如果有也一定是,为双亲居丧的时候。修道应该走中庸,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本色,世上之人犯了虚伪之病,修道人犯了真诚的虚伪,不论修行否,同样都是虚伪啊,都是自我在欺骗啊。一般人所谓的爱,其实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当满足不了时就嗔恨。真正的爱,是给于他人的,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爱是无我的,爱是利他的,修行就是修这个仁爱,若想如是修学,就应该从孝开始学习。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的做到都很容易;不变动父亲的臣下,不改动父亲的政策这二点是真正的孝。孟孙氏让阳肤做司法官员,阳肤向自己的老师曾子请教。曾子说:统治阶级失去了仁义,老百姓对统治者已经离心离德很久了。在断案时,如果弄清百姓犯罪的真情,也不要兴奋,应该怜悯他们,而不要自以为明察秋毫而沾沾自喜。恐惧是世上最大的灾难,比如十几年前,全国兴起的抢盐事件,一夜之间,全国的盐统统被抢购一空,某些国家经常地震海啸,也没有发生抢货物呀。子贡说:纣王的无道,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所以君子厌恶处于不利的位置时,所有的罪恶都会被推到身上来。子贡不悔为孔夫子的弟子,敢为坏人恶人纣王辨护。是故应知,好人遭到恶报,这个是自然的,是必定的,为什么,现在的人嫉妒心强盛呀。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立即就会改正,不论犯错与改正,都是非常真诚,谁都能看见。圣人、君子也会犯错误的,贵在能改过。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道德礼制,并没有失传,都流传在世呀。圣贤都能知道它的根本,小人只能知道细枝末节,到处都有圣贤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呢?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孔子是集大成者,圣人无常师。孔子除了向文献书本学习,还向实践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见贤思齐。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还强大,更加风光,因为,子贡不仅学道,还是商业高手,在当时富可敌国,子贡所到地方,诸候都远远相迎,因为子贡钱多呀。子服景伯把这些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好比宫墙,我的墙只有肩膀那样高,能看见屋子里有多好。老师孔子的墙高有无数丈,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入,就很难看到宗庙的富丽堂皇,房舍的绚丽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太少了。子贡之贤,不仅在于他对老师孔子的那份情感。老师离世后,众弟子独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虽然他甚至自己算不上是老师最好的学生,但老师却永远是他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子贡之贤,还在于他至死维护自己的老师,传播自己老师的学说。 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孔子是不可以诋毁的。别人的贤德,就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孔子的贤德,就如同日月,是无法逾越的。有人虽然想自绝,又怎么能伤害日月呢?若如是就是一个不自量力者。 从子贡的这些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老师的忠诚爱戴。更能看出子贡的灵活、机智和智慧。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虚了,老师怎么会比你还贤德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愚蠢和不明智,说话不可以不慎重。我们的老师孔子,没有人能赶得上,就如同天宫,不可能用梯子爬上去一样。我们的老师如果有机会能治理一个国家,就能做到为所欲为,必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使四方诸候来归顺,有所号召就能得到响应,他在世的时候就誉满天下。老师孔子死的时候举国哀恸,谁能赶得上呢?最后一章是以子贡对老师孔子的评价为结束,佛教流通分,是佛自己来做广告,你看论语,请了当中最能说的子贡,来流通弘布。朱景东老师说,大学,中庸在第一届,第二届已经讲过了,论语是讲第二遍了。第三届学论语时,面授班与网络班是同步学习的哦。惭愧子念照分享,2022年3月15日下午1点记,南无阿弥陀佛。论语第二十尧曰篇,主题是说古圣先王四方巡检,记录了上古圣人的教诲,阐明了儒家的道统,本来在第19篇时,应该结束了,为述道统,增添了这孤立的一篇。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孔学孔家孔教与儒学儒家儒教是不相同的。因为在孔子以前,儒教本来就存在,孔子是集大成者。本篇记述了上古时期圣王的教化,尧帝从发现舜直至让位,是经历了五,六十年的时间哦。孔子对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尧说:啧啧!舜啊!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诚实地保持着中道!假如天下百姓生活在困苦和贫穷中,你要广施救济。上天赐给的禄位,也就不会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在祷雨时说:我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明明白白地祷告:有罪的我不敢擅自赦免,我作为天帝的臣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来分辨和选择。我本人若有罪,更不要牵连到天下百姓,若天下百姓有罪,都归罪于我一个人承担吧。我们从这里可知,上古圣人都是以天下为公的,一心都是为老百姓的啊。周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若有过错,都由我一人独自承担。在执政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保持社会安定。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使重新建立起来,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使香火不会没人祭祀。提拔被遗落的人才,若能如是,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我们知道,周朝灭了商汤,周天子所分封的诸候,很多都是对敌商的臣子啊,这一传统直至汉朝为止,以后的人就不会有如是仁慈了。中华民族历来都是那一家庭若断绝,后继无人了,就会在其他人中,选一个合适的,来继承家业,不使断绝,这种事迹,观察全世界历史中,唯有我们中国才有啊,为什么清朝能安立几百年,就是落入了上古圣王如是之教诲哦。周武王说:施政的四个重点是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大家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安乐。 我们应该知道祭祀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课题,正因为华夏流传五千年,是有祭祀故喽。祭祀是与天地鬼神勾通,若能至诚恭敬专心 ,还可以消灭我们的烦恼业障,祭祀是为我们冲正能量啊。 以上都是讲中华文化的道统,孔夫子只是继承弘扬啊。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习,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么!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时,便得到了仁,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仪态端庄,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过教育教化,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不事先提出要求,不加告诫,马上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舍不得,出手吝啬,这个叫做小气,这种人,历史上就是楚霸王项羽,最大致命弱点与错误,就是妇人之仁。 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见他如是,早就断定了项羽不得善终。 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的人格,表明此书之侧重点,重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仁义之人。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这三句话是论语的总结,也可说是儒学的总纲。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怎么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语言,就不能真正了解。命者,分为天命与人命,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有大彻大悟者才能知天命。凶与吉是白天与黑夜的关系,祸与福是手心手背的关系,怎么可以只求福,避开祸呢。不排斥不抗拒不恐怖不贪恋叫知命。礼仪是表相的规矩,礼不仅是事相,更应是内心真诚的流露。女人多半伪装的优美,巧言令色,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口不一。真诚的虚伪就叫不知礼,认真学习圣贤的榜样,至诚真实想去学习,但是,每个人水平有限,根本做不到如是之事,故心口不一,这个就叫真诚的虚伪,到后来就变成虚伪的虚伪了。修行不是向搒样去学习,而是放下,这个至关重要的哦。实修功夫就是不执着, 烦恼消除了就是快乐,若去追求快乐,决定永远追不到快乐,欲想离苦得乐,这个心本来就是执着,就是烦恼。这个就是修行儒家修心养性的正确方法,这时才叫知礼,有一次,孔夫子带着众弟子,在城门被人拦截,守城的军官拿着刀剑强迫孔子发誓愿,说要朝东方向走,直至某地。孔夫子见如是境,也就依着军官发下毒誓,出门以后,马上变怪,依照自己原定计划去行。这个时候,弟子们说,不对呀,老师刚才发的毒誓,怎么马上改变了呢?孔夫子说,被强迫所发的誓愿,神听不到。各位仁者,有何感想,知道遇到如是境界,怎么处理了吧。惭愧子念照分享,2022年3月15日下午3点记,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