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平面和双平面挥杆体系 (1) 缘起

(2013-03-04 03:00:47)
标签:

挥杆平面

golf

经验分享

体育

      写写心得体会,纪念一下这次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年时间的挥杆体系转换。从双平面挥杆转到单平面挥杆,对我来说是以感觉为基础的随性挥杆到以身体核心(躯干+下肢)为基础的稳定击球的转化,算是从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的进化。
      第一次知道挥杆体系可以分成单平面和双平面,是从Jeff Ritter 的讲座中听来的(小郁贴过他的视频)。起初只是感觉他的动作简单实用,要点明确,容易重复,试着练习一段时间,体会到了好处,但也狠狠的撞了墙。撞墙的痛苦逼得我更深的挖掘Jeff挥杆背后的理论,这样顺藤摸瓜,找到了他背后的老师和理论: Jim Hardy 以及他详细讲解单,双平面挥杆理论的书:
http://s7/middle/a02e9033gc833510dee26&690(1) 缘起" TITLE="单平面和双平面挥杆体系 (1) 缘起" />

      Jim Hardy从事高尔夫教学30几年(1977开始执教),他在2005年把他的教学经验和体系整理总结,出版了这部书,不长,176页。08年又出了第二版“The plane truth of golfer Master class”。他有两个比较得力的弟子,在网上和各自的教学中推广和实践这套理论。上文提到的Jeff Ritter,还有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球队的教练Josh Zander。
      通过读书和参考他们的教学视频,终于明白了这两种体系区别是如此之大,基本不相容。占位,握杆,上杆,下杆的要点都不相同。我自己刚开始练单平面时的几次撞墙,大体就是因为本身旧的双平面挥杆的习惯思维和单平面体系的矛盾引起的。就像道家武功和佛家武功,招式不同只是表象,内里的思想差别更大,你鸠摩智道家小无相功的底子,非要强练少林佛家72绝技,不出问题才怪呢。
      我打球是从比较传统的7铁开始的。如果给我机会重新开始,一开始就按照单平面体系来练,我会选PW。前一段好像有网友讨论过开始学球用最短杆还是中铁。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7号铁是能够靠本能控制的最长杆子,上手快,容易体现练球结果,打球的兴趣容易保持和提高。但毕竟发力模式等内在的东西还没掌握,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靠手臂主动发力打球,不知道怎么用好身体,这几点都会自然而然的引导着去打双平面挥杆。直到开始练习一号木,才发现击球无法预测,无法稳定。
      改变不容易,习惯势力是如此的顽固,放弃已有的技术积累是如此之难,敝帚自珍啊,都是辛辛苦苦练出来的。以至于当我的一号木,三号木,三号铁木,4,5,6铁都改成单平面挥杆后,7,8,9还顽固的坚守在双平面的阵地上,不肯撤退。直接的表现就是7,8,9挥杆前的纠结和犹豫,脑子里老是需要一遍遍提醒动作要点,干扰了目标导向的打球方式,打出不可思议的坏球,这可都是攻果岭的一杆啊,那段时间基本上就没打过GIR,成绩一塌糊涂,倒退很多。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阶段终于熬过来了,场上基本做到不想动作了,享受打球的快乐了。

     准备写几篇心得, 给自己总结一下这次单,双平面的大改动。希望博友们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