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看了科里奥利,qujp球友关于打球杠杆理论想到的。
(2012-06-22 02:30:38)
科里奥利,qujp球友讨论的打球杠杆原理,个人觉得合适的模型应该是古代战争中的投石机。手腕作为Hinge的支点,球杆是长力臂,握把这一头是短力臂。这个模型恰当的说明了下杆后半段到击球的杆头加速运动和鞭梢效应。
就是说在下杆第二阶段,加速到击球的过程中,以手腕为支点,手腕前面的杆身是长力臂,手腕之后的握把是短力臂。为了长力臂的顶端(杆头)加速以最大速度从右到左击球,短力臂这一边要向相反方向运动。就是有一个从开始时的握把在前,杆头在后状态,到杆头追上并超越握把的过程。手腕,手掌对握把制动越快,鞭梢效应就越明显。这个过程中手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手腕要担当起稳定支点的作用。因为我右手较强,我是以右手腕为支撑,主要靠右手掌推杆身,左手掌压握把制动并反向运动。但应该也可以以左手压为主,取决于那个手腕更有力,稳定,快速。
同一个球手,
一号木最后的10码到30码距离的增加靠的就是这个鞭梢效应。我个人的数据是鞭梢效应增加一号木5-8MPH的杆头速度。空中距离多15码。
从这个层面讲我觉得“
身体+手” 的打球方式比较适合我,只是要合理的按时机,顺序使用。
副一张投石机的图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