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源的作品目录

(2023-03-23 16:07:19)
分类: 孙源的作品
父亲孙源在他的回忆里关于写作有几段记录分别来自52年、56年和68年的档案。所以我知道父亲原名孙德鑫,上学后因为用孙源投过稿,也挺喜欢这个名字就正式改名孙源了,以后一直用这个名字。大概知道其他的几个笔名用的较多的是孙原、王益之、益之,平凡、还有阿品、王益太、朱昆、高飞、肃穆、王一之、一之、叶明、 S·Y、洋客、前人、源......。
       父亲比较明确地说笔名的只有一篇短文《我的笔名》:           
    我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是“罢.课”,刊于1932年《中学生》。......《中学生》是开明书店于1931年创办的,用 的名字是孙源。这大大地鼓舞了我,以后,我开始写文章,寄给报纸杂志。......当时在《申报》《新闻报》发表过十几篇,都是千把字的短文,还写过一首新体诗。我那时写社会见闻的都用“阿品”,品有三个口,即多嘴多 舌的意思,也因为写“社会.象”多有得罪人之处。......1935年开始我在《大众日报》《珠江日报》《星岛日报》陆陆续续发了几篇文章,《大众日报》就把关于拉丁化新文字的专栏交给了我。一周一期要八九千字,开始我除  了转载......其余都是自己动笔。为了表现我这栏目得到许多人支持,撰稿人不少,所以我用过王益之、益之、王  益太还有很多随用随扔的笔名。......
     1942年离港到桂林、重庆后也写过一些文章,内容方面已不谈新文字运动,而是关于国际问题(法国、越南  的)专论,以及游记、随笔,并开始发表翻译的外国小说、童话故事。也有时事评论,那都是临时起个名字,过后就忘了。......记得当时《新华日报》《商务日报》《东南海》《文联》《自习》《民zhu日报》《大公报》《大刚报》《世界知识》《中国日报》…都发表过一些。而给《南侨日报》的都是关于国内的通讯,我那时兼职该报的驻华记者,所以都署了真名。但发表时就根据需要由该报自行决定了,......
 
       父亲没有提到的笔名,有的是因为在不同期刊发表的相同文章却不同名字,比如洋客、叶明、S·Y,源;还有是法国新闻处供稿,但文章中用名字平凡,而且时间和内容,文风都是父亲的风格,有些我不能确定的没有纳入父亲的作品。(这个名字可能有重名,比如关于京剧研究的,又与法新处无关,觉得不太可能是父亲的,也没有收集)。朱昆这个名字是因为有人发现了出版合同寄给我,合同签字是孙源,用了笔名。高飞、肃穆是父亲留下了复印件,并写清了自己发表的时间和所在刊物。还有目录里是王一之、一之,但杂志里面具体文章是王益之、益之,可见是一回事。根据这些按所知道的名字查,可能有判断错误认错的(因为难免有重名的人),但可能遗漏的更多,因为当事人不在了,无法提供更多的线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