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姑的一家

(2023-03-13 17:49:53)
分类: 有关亲人
    
   说实在,我不知道为什么对家里的事储藏的记忆这么少的可怜,也许是作为“好学生”的我,对于一切与“分”无关的都不曾用心,但想想应该是父母怕不懂世态炎凉的我们嘴不严所以很少谈及,因为那时有才有财可能都能招来祸。
   我现在只能尽力回忆,以便兄弟姐妹可以此补充修正这不确的零零星星。

   父亲回忆录:我父亲(孙新槐)和叔父跟随远房叔叔到上海谋生,在英商夜总会(静安寺路斜桥)做‘西崽’。父亲凭着聪明能干,从跑堂做到管理伙食的采办(那时又叫买办)。”据我回忆:奶奶说爷爷因为家贫所以投奔其在(父亲的自传说英商总会,我的印象是说)外国海员俱乐部干活的叔叔,当时爷爷15 岁。因为机灵、勤快,不久升任伙房采购,那时上海人称“买办”56年父亲留在人事部门的自传说我出生于买办阶级的家庭。父亲说:后来学习了关于阶级划分的文件才明白“买办阶级”是怎么回事,曾经多次要求改正却不能。
    “父亲近四十,方有了我。我上面有个姐姐叫阿娥,长我十二岁,寄养在老家,后来就成了人家的儿媳。那家是铁匠,长子子随父业,次子即我的姐夫在远洋轮上做伙夫。我下面有一弟弟,一妹妹。孩子多了,为租金便宜些,我家从“石库门”的楼上厢房搬到楼下东厢房的后面。这间屋原住着我的一位远房姑姑,患肺病死在里面。结果父亲也得了肺痨,卧床两、三年,花光了所有的钱也没挽回他的生命。而我的小弟弟也感染上疾病,先他而去,那时他刚刚两岁。母亲拉着我去求洋人,只求得几十元。安葬完父亲后,母亲已身无分文。 父亲两个回忆一说8岁,一说7岁,可能是虚岁8 ,周岁7岁。其父得了肺痨,那时候是不治之症,花光了本不丰厚的积蓄,还带走了可怜的小弟弟。
   因此父母说过姑姑是“童养媳”所以我一直以为苦不堪言(我心里的童养媳都是卖给人家,挨打受苦的)。其实奶奶和父亲也说过:姑姑寄养的那家与爷爷有亲戚关系,又没有女孩所以对她很好。姑姑又很聪明精干,深受公婆信赖。而同为远洋轮水手的丈夫和公公又常不在家(这里我听奶奶说的又与父亲的自传有些出入,父亲说那家是铁匠,长子子随父业,次子即我的姐夫在远洋轮上做伙夫。),所以在姑姑结婚以后,婆婆干脆交权了,由姑姑掌管家务。至于姑姑几岁成婚的我不清楚,不过旧社会结婚都比较早。所以表哥表姐都比我们大的比较多。
    父亲写过“......即使如此,母亲仍牢记父亲的遗嘱:一定要让孩子上学。”所以知道爷爷是个有远见和要强的人,在世时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父亲们从五岁就开始上学。所以姑姑家虽也不富裕,但也比较重视教育,再者姑父也是见过一些世面的。
   姑姑家老二李全高,老三李高发。都是江南造船厂的工人,两个表哥都上过中学,而二表哥文化高些又勤奋,是劳模被国家送去学校深造,据父亲说后来一直升到总工(工程师)。
   老大叫李梅英,老五李丽英,是纺织厂工人。丽英从车间主任到副厂长,顺风顺水,可天有不测风云,文革中在海军中服役的丈夫自杀了。文革后,丽英调入市轻工局任纪委书记,与丧偶的市商业局长重组家庭。还有个二姐去了台湾后迁居日本,最后定居香港,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和一个女儿。
   老六李荣发,据说因为最小,比较娇惯,不太爱读书,喜欢文艺,考的戏校,毕业后分配到成都(大约65年左右),曾经来过一封信,随信寄了张照片。那张照片印象深刻,三寸的彩色大头像(那时的彩色都是上色,比较生硬,也比一寸黑白贵多了),人脸斜倾着,油光的背头,细眉大眼,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梅兰芳那张照片,所以我觉得他应该是唱花旦的,才会理所当然认为他是戏剧演员。当时我想不明白,他在上海长大应该学的是沪剧啊,怎么分到成都去了。也因为有这个疑问所以印象深刻。虽然在那个时候,天天学雷锋,以朴素甚至“土”为高尚,我还是被惊住了——太漂亮,注意不是用的形容小伙子的英俊。现在的话 :就是十足的奶油小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