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君葆先生与孙源的交往

(2023-03-26 16:29:46)
分类: 涉及孙源的记录
         陈君葆先生与孙源的交往

  根据友人提供线索:陈君葆先生的日记里提到过尊父孙源先生,最早是在1939年10月20日,说“但我因为要到图书馆去参加中文学会的联合会所以只好和孙源两人先辞出来。”又“陈君葆在39年40年79年80年的日记中多次提到孙源先生”
(具体内容待找到再补充 )——孙行玲
 
     陈君葆,字厚基,189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后随父移居香港。
   陈君葆是香港知名学者,爱国教育家,文学家,宗教哲学家,政治活动家。
   历任马来西亚半岛华侨教育督学,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讲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香港中英文化协会、港大文学会、新文字学会的创建倡导者(之一)。香港华人革新协会主席,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1941年参加宋庆龄女士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水云楼诗草》、《水云楼词》等。
    因在日本占领香港时期,陈君葆与郑振铎、徐森玉、张元济、许地山、叶恭绰、徐信符、冼玉清、博萨尔等国内外知名人士,通力合作,保护一批中国善本古籍及珍贵历史档案,获英国皇室颁发O.B.E.勋衔。这些古籍包括南京中央图书馆的3万册善本书,以及极为珍贵的《汉代木简》,这些古籍、资料是郑振铎、张元济等人多方设法,向中英庚款委员会申请,花巨资购买,价值无法估量。总计共111箱,计3万册的典籍,由于未能赶上美国“格兰总统号”油轮,而被日本宪兵查获。
   1946年,经陈君葆多方打听,在国际友人博萨尔、马提(女)等人的帮助下,在东京上野公园找到这批古籍,并于当年,经民国政府教育部次长杭立武努力,运回国内,此时震动海内外,柳亚子先生赋诗如下,予以祝贺:
                        《山村道畔喜晤陈君葆先生奉赠一律》
                       凤辉台上陈君葆,羝乳海滨苏子卿。
                      大节临危能不夺,斯文未丧慰平生;
                      萧何劫后收图籍,阮籍垆头证性情。
                      更喜谢庭才咏絮,老夫眼为凤鸾明。
   解放后,陈君葆与老友,当时已任新中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通力合作,在郑振铎指挥下与徐文垌、胡惠春等在香港组织秘密收购小组,由内地出资,大量购买战乱散失香港的文物,运回大陆,其中著名的有《四部丛刊》、《吕氏春秋》、《晋会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其中,《晋会要》是清末广东著名学者汪兆镛的手写原稿。
陈君葆是知名文人,有《陈君葆日记》一书流传,收录其1933至1949年期间的日记文章。

            附;《香港的新文字运动到抗日救亡运动》
                    ---- 孙源
  .......
   由上海达理会计所介绍,我1933年到达香港进入法国邮船公司当会计。1934年我和曹乃飘、杨裕昆组织香港世界语协会。这年夏秋我通过上海世界语刊物《世界》了解到拉丁化新文字,与该会取得联系并经常收到海参崴出版的《新文字日报》,以及上海天马书店出版的拉丁化理论和课本。引起我很大兴趣,1935年,王君恒(王运达)与我约刘火子、张一鸿、施耀明、李育中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香港的新文字学会。《大众日报》原有一份“新文字周刊”,是中山县的人在写,后来该报编辑康康让我接手。我们那时认为中国落后,一个根源是教育落后,群众蒙昧。而中国的文字繁复艰深是普及教育的障碍,简化和注音化是推广文化知识的途径,对消除文盲很有意义。当时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推动新文字运动,经费也是大家凑的,还在工人集中的九龙办过学习班。1938年,我们得到一批社会名流的赞助和支持,推举张一麐、冯裕芳、黄新彦、许地山、马鑑、陈君葆、黄霖生、吴大立担任理事,柳亚子担任理事长。黄炎培和宋庆龄先后为名誉理事长。“香港新文字学会”才获得社会的正式承认,并开办了办事处。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推行文字改革。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