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文是我五年前开博时写的第二篇,前不久被删除后,于昨天上午第一次重发。到了晚上十一点来钟,正在给朋友们写回复,就发现它又一次被删除了(没有收到回复的朋友别怪我,不是我不理你,是那个新郎太任性啦)!
所以我要再次感谢新郎又一次给我机会——昨天跟客服讨回了三篇尚未备份的博文(为了显得咱特懂事儿,另外的十九篇都没敢张嘴要),本人细细加以研究之后发现,原来发生在46年前初秋的那件事的日子,以及一些领导人的名字都不许提(难道46年前那架飞机没有出事,只是跟马航那架班机似的失联了?又难道咱们的领导人都隐姓埋名,或者就跟封建社会一样不能直呼其名?)。
唉,不提就不提吧,反正咱们现在写博文就跟做传~销似的,前途如何,得靠自己慢慢“悟”,悟到什么算什么。
今天特将此文再次发出,看看我“悟”得对不对。
《关于幽默》
俺的前一篇博文《关于乐子》一发,众友人纷纷对四种人加以分析及自觉自愿地对号入座。
既然说当老师的喜欢分析,那咱就再分析一下。
第1种人,听不懂也制造不了幽默。
举例说明。我在新加坡的手机号码曾是:旧衣衫蹓死就我死。我分别打座机电话告诉朋友们:“记住啊,旧衣衫——LinBiao事件,蹓死——Tian·安·门·事件,最后是——“就我死”!
一个朋友听了立刻安慰我:怎么就你死?死了好多人呢!
第2种人,听不懂却能制造幽默。大家对此似乎都没太弄清楚,值得探讨。
我大姨为人严肃认真,要求自己很严。她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制造的乐子很多,可惜我一时想不起来,仅有以下二例:
1.有一年出来一种新的面料,下水后特别硬,大姨用它做了一条裤子。她评论道:“这裤子下了水能在盆儿里站着!”
2.一次我没把菠菜洗干净,大姨把它下锅后说:“我炒这菜还能听着伴奏声儿呢!”
有人认为我大姨这样才是最懂幽默的,其实不然,她只是会制造幽默罢了——虽然这境界挺高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是毕竟,听不懂幽默也是人生的一大损失对吗?
第3种人,听得懂却制造不了幽默。我觉得做人能达到这个层次也不错。但是小心,薛宝钗也在此类哦(强烈建议你去看第一篇《关于乐子》,就知道我到底在说什么了)!
第4种人,听得懂也能制造幽默。这才是最高境界,希望大家积极主动向此靠拢!
我老妈常夸我从小就会到处捡乐子。一次在街上听一个女人在跟闺蜜聊天时恨恨地宣布道:“姑奶奶就是不去!姑奶奶挣钱不比他人少!”虽然不知前因后果,但觉得语言特别有趣。果然,回家一说,全体皆欢,至今仍时时被引用。
我老妈很会制造乐子,除了反应快以外,她最善于的是用“大词儿”来说“小事儿”(《关于乐子》里对此也有解释)
举三例。
1.儿子小时住在姥姥家,一次他在客厅里玩儿着玩儿着喊道:“我吃一个糖!”过了一会儿又喊:“我再吃一个糖!”姥姥在里屋搭茬了:“你提出申请了吗?得到批准了吗?凭什么你一宣布就吃一个糖?”
2.一次儿子想吃炒花生未遂,便生气地数出他和他表哥被姥姥禁止的各种食物。姥姥回答:“原来你都记着变天账呢!想要反攻倒算吗?”
3.有一次我把儿子放在自行车旁的车斗里送他去托儿所,他为了拖延时间,一路上哭喊着要尿尿。我知道这是他的一贯伎俩,遂不予理睬。没想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的看不过去了,他骑着自行车追上我质问:“孩子要尿尿你为什么不管?有你这样当妈的吗?”回家告诉老妈,她反过来质问儿子:“你竟敢发动社会舆论反对你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