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连载之十六·“巧”与“拙”谬析

(2019-02-01 08:05:28)
标签:

转载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十六·

 

“巧”与“拙”谬析

 

“巧”和“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巧”的反面为“拙”,“拙”的反面为“巧”,“巧”和“拙”以对应比较而存在,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反义关系。

人们在感情上,相比之下,大多喜欢“巧”而远离“拙”,即如结了婚的女人,愿意人们夸其为“巧媳妇”,而不高兴当“拙老婆”。要不,为什么农历七月七这天,会被称为“乞巧节”呢?尤其是女人们,对这个“巧”字是情有独钟的。

在汉语中,以“巧”组成的词,有好多是褒义的,如:“乖巧”、“手巧”、“精巧”、“灵巧”、“智巧”、“巧夺天工”、“熟能生巧”等等;而以“拙”组成的词,多为贬义的,如:“笨拙”、“愚拙”、“迂拙”、“手拙”、“口拙”、“眼拙”、“笨嘴拙舌”等等。

不过,也有例外,譬如“古拙”,就是个十足的褒义词。“古拙”是指朴素而不华丽的艺术品,称得起“古拙”的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品,如齐白石的画。《老子》说:“大巧若拙。”就是说,真正的“大巧”也就不仅仅是“巧”了,貌似“拙”,其实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极高境界。巴金在谈小说创作的时候,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无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这个“无技巧”分明就是“拙”,而恰恰这个“拙”又是最大的“巧”。不矛盾吗?不!我琢磨着,巴金说的,不过是把古人的“大巧无术”的话“白话化”了,这里的“术”就是“技巧”。巴金所说的“无技巧”应该是“藏而不露”或“不留痕迹”的那种高超的技巧,看似“无技巧”,骨子里却是“大技巧”。他是在提倡:作者要加强文学修养,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强化笔力,不要靠耍小聪明、玩弄小技巧写文章,而是要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为文,要在揭示社会本质,探求人生真谛,塑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人物上,下真功夫,不搞花架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花架子”的文章,便是“大巧无术”、“大巧若拙”的好文章了。

“大巧若拙”用在做人上,同样是很值得研究并掌握和运用的人生辩证法。现实生活中,许多极为聪明的人,反而常会做出一些笨拙的事情来;而许多看来愚拙的人,为人处世不“耍心眼儿”,不妄动“心机”,却活得比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更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真正聪明的“愚拙”之人,至少会看到自己的愚拙之处,就取诚实宽厚的处世态度,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干事,反而会守拙成巧,为人称道,有口皆碑。反之,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在处事待人中,往往虚伪有余,诚实不足,喜欢玩弄“技巧”,使用“谋略”,“耍花招儿”,“投机取巧”,结果,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贻笑大方,人格丧失殆尽,落了个为人不齿的下场。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俗话,此种人,可气、可恨、可悲、可怜又可惜也!

 

2011320  草于三余斋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

 

 [转载]·连载之十六·“巧”与“拙”谬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