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连载之十五·闲话书斋联句

标签:
转载 |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十五·
闲话书斋联句
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文化在这里汇集,文明在这里传承。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读书、思索、研讨、创造。“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星火燎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同时,又使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以继承和弘扬。
书斋纯属个人的领地,在书籍的字里行间,在三尺案头上,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
走进文人学士的书斋,常见壁间悬有翰墨风味的联句,如“文姿笔态书香气 / 画意诗情翰墨缘”,随口诵之,一股书卷气油然而生。书斋联句在向你传达一种高雅的文化信息。
书斋联句有两种。
一种是纯粹作为装饰点缀之物,以示风雅,大都是名家手迹、历代名联,与斋主没有太大的针对性,任何谁、任何哪个书斋都适于张挂。其内容——有劝学的。如:“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搜万卷,读书求实用 / 笔剩一枝,下笔尚真情”、“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 /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等。有励志的。如:“能受苦方为志士 / 肯吃亏不是痴人”、“宝剑锋从磨砺出 / 梅花香自苦寒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随时尽录古今事 / 尽日放怀天地间”等。有修身的,如:“修身岂为名传世 / 作事惟思利及人”、“诸葛一生惟谨慎 / 吕端大事不糊涂”、“万卷古今消永日 / 一窗昏晓送流年”等。也有渲染书斋文气的。如:“竹雨松风梧月 / 茶烟琴韵书声”、“静闻鱼读月 / 笑对鸟谈天”等等。浩如烟海,皆律己、鞭策、把玩吟诵之句。
另一种是与斋主针对性强的,或描写书斋景象,或抒发壮志情怀,这类对联大多出自斋主手笔,或亲自题写,或挚友赠予。历代名人书斋联句就属于这一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早年书斋中悬一联:“发奋识遍天下字 / 立志读尽人间书”。咀嚼这副对联,品味其真谛,就明晓苏东坡为什么日后能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了。
黄庭坚的书斋自撰的对联是:“诗罢春风荣草木 / 书成快剑斩蛟龙”。上联:作诗如坐春风,每每吟罢一诗,便觉春光在眼,似见草木荣发,妙手回春;下联:作为书法家的书功,那笔力千钧,犀利锋快的铁划银钩犹似顿现眼底。
宋代诗人陆游,藏书极丰,屋子尽为书占,以书为伴,故将书斋取名“书巢”。老先生凡藏书是一定要看的,他从读书中所寻得的乐趣非常人可能比。他道:“读书有味身忘老”,万卷伴终生,嗜书如水饭,暮年亦青春。他书屋的对联是:“万卷古今消永日 / 一窗春晓送流年”。读书使他不知老之将至,每一天都是春晓。
明代书画家徐渭在其“青藤书屋”中有楹联一幅:“几间东倒西歪屋 / 一个南腔北调人”。寥寥数语,显现出一个放言高谈、落拓不羁的狂生形象。
蒲松龄的立志名句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随园”的主人袁枚集晚唐诗句所成的书屋对联:“放鹤去寻三岛客 / 任人来看四时花”。他的书屋俨然成了“会客厅”,看出主人乃好客之人,无论骚人墨客、才子佳人,一任来园,至诚欢迎。
纪昀,纪晓岚的书屋对联:“书似青山常乱叠 / 灯如红豆最相思”。联语如人,信笔拈来青山、红豆作比,巧为对工。一份勤读,一份疏慵;观书作美,藉蕴风流。
郑燮,郑板桥,年少时家境清贫,他在书斋“橄榄轩”中的对联写的是:“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 / 数椽矮屋,锁不住午夜书声。”一个穷书生挑灯夜读的情景跃然纸上。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有一副书屋联子也张显了他的怪才。联曰:“富于笔墨穷于命 / 老在须眉壮在心”。上联抑笔在先,道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之窘。然命运虽穷蹇,笔墨却富庶,下联笔扬显志,凸见老骥伏枥的情怀。郑板桥还在自己书斋题有一副幽默风趣的对联:“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 / 培养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上世纪三十年代居住在上海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的一幢花园洋房里。他在洋房的楼下辟有一间书房“有不为斋”,布置得非常幽雅。书架上洋装书和线装书并存,显眼处挂着梁启超亲笔书赠的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 / 一心评宇宙文章”。将这位留美博士的志向表露得一清二楚。
现代作家丰子恺先生早年在故乡浙江桐乡筑有“缘缘堂”,内有楹联曰:“草草杯盘供语笑 / 昏昏灯火话平生。”这是借用了宋代王安石写给他的妹妹王文淑诗中的句子。据说丰子恺当年常邀老友在斋内闲谈人生,直至上灯不散。火油灯暗淡平和的光线,笼罩了座中人的感情,长夜闲谈,另有一番诗情画意。丰先生晚年寓居上海陕西南路“日月楼”,楼中也有对联一副:“日月楼中日月长 / 星汉界里星汉转”。原来丰先生的书房在二楼,楼内既有室内阳台,又有南窗、东窗、西南窗,再加上天窗,可谓光线充足,豁然洞明,白天可看到太阳出没,晚上可仰望皓月当空,满天星斗。
作家冰心的书斋里悬有一幅梁启超的手书联:“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冰心的书斋内还挂着另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 / 有为有弗为”。这可能是冰心自撰的联句。
爱国教育家蔡元培曾在北京绳匠胡同的书斋题联明志:“都无作官意 / 惟有读书声”。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书写一联,悬于书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 / 文章不写一句空”。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回忆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生活情景,提到鲁迅书房里挂着这样一付对联:“望崦嵫而勿迫 / 恐鹈鴃之先鸣”。这是从屈原的《离骚》中摘取而来的。
等等等等,美不胜收。
读文人学士的书斋联句,可以明了他们的心迹志向,亦可想见他们的读书环境,感悟其当年的读书生涯,还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情趣。
而今社会,国民的整体素质有了空前提高,住房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读书人或者曾经的读书人,相对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辟一个书斋,已不是难为之事了。书斋,这是民居之中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场所啊!听我建议:何不选、编一副凸显书斋特色、张扬自己个性的对联,补于壁上,也可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增添些许文化韵味。
我辑了许多书斋联句,最喜欢的就是“书能化古巧求拙 / 笔到传神缺补圆”一对,抽空求我的书法家朋友写了,也把我小小的“三余斋”装扮一番。
2010年9月10日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