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连载之十七·三余斋说“余”

(2019-02-02 08:33:08)
标签:

转载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十七·

 

三余斋说“余”

 

我的书斋窄巴,不足8平方米,但这却是我的自由天地。我把它命名为“三余斋”,取东汉儒宗董遇“三余读书”之典。董遇认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充分利用这些多余的时间,用来读书,足矣!何必“苦渴无日”?

我喜欢这个“余”字,也时常琢磨这个“余”字。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常说这样一句话:“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民以食为天,有余粮,一家老小就能填饱肚子,就不算穷日子。

做买卖的商人也有一句话:“柜上有余钱,买卖就看赚。”做买卖挣的就是余利,算盘一响,账本上出现了余数,就不是折本的买卖。

看一场戏,听一次音乐会,耳边仍有余韵,心里感到余兴未尽,就说明这场戏和音乐会是成功的,产生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上面这些“余”,都是能够看得见、听得着的东西。其实,还有许多看不见、听不到的东西,也要“余着点儿。

古人云:“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告诫人们:对待他人,要留有永不竭尽的恩惠,才可以维系永不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要留有永不竭尽的智慧,才可以预防无法预测的变故。这里的“余”,就是“留有余地”的“余”,这个“余”就颇有分寸感了。

它告诉我们:社会纷纭复杂,人心隔肚皮,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纵然是好事,也不能办过了头,要悠着点来,讲究一点技巧。比如帮别人办事,你全力以赴了,或者,办这事已经超过了你的能量,你千方百计头拱地努力办成了。效果是不是好呢?你充了大个的,人家会认为你很有实力,下一次呢?还找你。你能每一次都办成、办好吗?一次办不好,你就是“王八蛋”了。再如招待客人,你又充了大个的,倾尽所有,甚至东借西取,超出自己的经济条件,招待得好到了极点,以后的交往怎么办呢?天天、次次这样高规格吗?你承受得了吗?

似上述两种情况,如果那人贪得无厌,你对他越好,他越不满足,还想继续从你身上捞好处。等到捞不到好处的时候,你就等于得罪他了,好事变坏事,好人没当成,倒成了坏人甚至仇人。如果那人通情达理,人家也会笑话你办事自不量力,不留余地,归根结底,你不是个实在人。

处理事情需要智慧,但是,智慧不可以全部用尽,要留下一点,让出空间,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留一点余智,也有了“退缓之步”,你赚了个“谦虚敬慎”,而且处理事情,你“心有余”,大伙“力十足”,你就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否则,目无余子,一切靠自己,就会精力耗尽,智慧枯竭,心余力绌,效果适得其反,一旦事情办砸了,那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不过,如果想干成一番事业,譬如年轻人要想当科学家、文学家,或者想实现自己的什么理想,还是要不遗余力去争取的。因为,搞学问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力投入,才会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个大道理,我讲就多余了。余下的,大家一琢磨,也就一览而无余了。

 

201145  清明节于三余斋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

 

 [转载]·连载之十七·三余斋说“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