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家策划: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奥运

(2012-07-30 00:20:19)
标签:

伦敦

奥运

历史

回忆

激励

一代人

文化

分类: 奥运英闻眼
奥运记录着历史,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进步,也记录了每一个人与奥运的回忆。

http://www.iseeuk.com/uploadfile/2012/0728/20120728082410600.jpg

每一个生活75岁以上的英国老人,都有着自己与1948年的奥运回忆。(英闻网制作)

现在是7月28日的早晨,昨晚,当“伦敦碗”的“圣火”被一种独特的方式点燃,当看着7个年轻人将200个象征着不同国家的铜制花瓣里的火苗一起汇聚成一只火炬,全世界都沸腾了。尽管此前开幕式被“泄密”了不少,但是晚会中的几大亮点,乃至火炬点燃的方式,都保密的很好,给了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我们又共同见证了一届盛大的“开幕式”。

若干年后,我们又会再一次坐在电视机前,猜想着火炬点燃的方式,然后怀念过去。就像昨天那一幕,多少人想起了2008年北京,李宁在鸟巢的“空中奔跑”;想起1996年亚特兰大,患有帕金森的拳王阿里举着火炬颤抖的手;想起1992年巴塞罗那残疾人运动员里贝罗在巴塞罗那的夜空中射向70米远、21米高圣火台的那支箭……

奥运记录着历史,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进步,也记录了每一个人与奥运的回忆。

在奥运开幕一周前,我去大英图书馆参加了一个讲座,是关于1948年奥运会的故事。

讲座定在晚上6点半。尽管离奥运会开幕只有一周了,但街上并没有太多的奥运气氛,除了在地铁里能看到许多身着紫色制服的奥运志愿者外,车厢里依旧安静,乘客们仍旧是表情严肃地看着自己手中的小说。6点钟左右我到达了地铁站,就快步往大英图书馆走去,我猜想在奥运前几天开办这样的讲座估计很受欢迎,也许去晚了就没有好座位。

大英读书馆仍是照例6点钟就关闭了大门,只为这个讲座而开辟了一个小报告厅。在我进场后,很快我就发现了自己是这里唯一的外国人,而且,是这里唯一的年轻人。一个可容纳300人左右的报告厅里,稀稀松松地坐着30个人左右,而且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讲座的内容很精彩,主讲人珍妮声情并茂。1948年的奥运会正逢二战刚刚结束,战后经济萧条生活困难,人们的心里也留下了严重的战后创伤,英国政府告知所有的代表团由于物资匮乏请自带干粮,如有多余最好分享。于是,荷兰农夫们将新鲜蔬菜运往伦敦;丹麦人一口气带了16万只鸡蛋,新西兰人带来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奶制品,中国代表团在那次奥运会上也派出了33人的队伍,行李里捆着竹笋、虾仁还有绿茶。这就是1948年的英国,真实的奥运图景。

讲座上的老人们听得专心致志,时不时地点头微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过那场奥运会,对于他们来讲,这些画面那么熟悉,仿佛把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届奥运会伦敦只有76万英镑作为奥运承办经费,所以没有兴建新的场馆和奥运村。奥运主体育场沿用了1924年的帝国体育场(现在叫温布利体育场),运动员们则入住在附近的学校和军营,许多运动员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按时赶往比赛现场,还有运动员在赛前缝补自己的运动服。但这一场战后的奥运会鼓舞了所有人的士气,办的虽然“寒碜”却能直击人心。

讲座很快结束了,进入了问答时间。出乎我意料的是,很多老人举起了手,他们有话要说。

“那一年,我13岁,比赛正值放假期间,所以很多运动员被安置在我们的学校,其中包括希腊的球队,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得到了他们的签名。我们学校周围曾有很多导弹点,所以建筑被破坏得严重,但比赛很刺激很精彩,这是战后大家第一次聚在一起做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我们觉得很受鼓舞,但同时也想到,很多优秀的运动员,由于战争而倒在战场上,这场比赛原本应该有他们的身影,我们又陷入了难过的情绪。”

“那一年我11岁,我就住在温布利体育场边上,站在窗前我就能看到比赛现场。我记得那是第一次奥运会进行电视转播,但是有些延迟。我站在阳台上看比赛,看到百米栏的冠军冲过了终点线,场内一片欢呼雀跃,然后,房里的电视才慢腾腾地播放他跑过终点线的画面。”

“看比赛的时候,我只有7岁,我的爸爸是个拉煤工人,那时候的经济状况不允许我们买票去看比赛。但是我们又很想看,我记得有一次,爸爸带着我坐着公共汽车来到温布利体育场周围,在外面坐着,听着里面的欢呼喝彩感受着奥运气氛,后来,我们在场外迂回,竟然找到了一个机会进到场里,终于看到了比赛现场,真是激动得不得了!”

“我记得隔壁的老奶奶家里有一个9寸的黑白电视,那时我们周围邻居里唯一一个有电视的,她把我们周围的孩子们都召集到她家里让我们看,于是我们在电视机前看了梅尔打败阿瑟·温特获得800米冠军,我们几个孩子拉着手围成圈在电视机前跳舞。”

……

许多老人都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故事。这不是一个问答环节,变成一个自述环节,其实这也是一种问答,他们问答了自己的过去。这些80岁的老人们谈起当年的奥运会,像孩子般兴奋不已,这场讲座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光,想起了当时陪伴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小伙伴,想起了亲切友善的邻居……

最后,主讲人珍妮拿出了自己童年时候制作的一只纸火炬,将它举在手上,哼唱起1948年的奥运会主题曲:《不为自己而为主》。全场忽然安静下来,他们静静地聆听着这首歌,回忆着自己的过去,我分明地看到,他们眼角闪着的泪光。

今年的奥运会口号是“激励一代人”。当下的英国确实需要激励,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失业率困扰着英国的年轻人,路透社对当下年轻人的评价是“迷茫的一代”和“需要被拯救的一代”。导演在开幕式上也用尽了心思去表达这个主题,他也的确做到了。

当然,实现这个口号仅靠开幕式是不够的,正如1948年的奥运会,经历二战的人们饱尝了家园被毁、亲人死去的痛苦,却因奥运而领略了和平和友谊的幸福。如果伦敦这第30届奥运会,也能激发起英国新一代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才真正做到了“激励一代人”。

(英闻网记者 林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