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形式及对应政策
(2012-07-26 14:34: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经济金融 |
总需求曲线
是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和消费需求下降,该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导致国外需求减少。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短期内,大量失业,货币工资和价格完全刚性
其经济含义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0前,经济社会能够以大致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了y0后,不管价格被提到何种程度,国民收入不会增长,只会出现通货膨胀。这种假设反映了萧条时候,由于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和资本,所以能够在保持一定价格水平的情况下,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
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内,经济能实现充分就业,货币工资完全弹性
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护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这也就是说,因为全部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
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都被认为是极端的情形。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现实的总供给曲线更多地表现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状况。具体来说,当物品市场上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从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更多的产品。
货币-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
在工资有完全伸缩性和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无论总需求怎样变化,产出水平都不会发生移动,从而货币表现为中性。
相反,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是刚性的,由此可以导出向右上升的总供给曲线。在此情况下,货币扩张若能刺激有效需求,则货币就表现为非中性了。即货币能够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预期考虑进来,从而区分了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区分了货币长期中性与短期非中性。由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自左向右上下延伸的,从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非中性的。但是由于预期可调整,因而从长期看来,菲利普斯曲线又是垂直的。这又导致了货币的长期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