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长征板话八十八江油青林口

标签:
四川江油青林口红军 |
2016年10月於四川江油
红军长征到江油,先期住在青林口。
打土豪,分田地,穷人当家得自由。
写标语,贴传单,黑色大字至今留。
红军长征开拔走,受伤女兵被拘留。
合益桥上严刑打,咬紧牙关不开口。
女兵牺牲在桥上,英雄事迹永不朽。
1935年,红九军、红三十军经剑阁进入江油青林口,并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我也随着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脚步,到青林口去。108国道离青林口不足50公里,但这里都是南北走向的山岭,必须沿着108国道经梓潼县到青林口,走在108国道上,松柏夹道,凉爽宜人,当我看到路边的指示牌时,上面写着“翠云廊”三字,我才明白,怪不得108国道上这么多又高又粗的柏树,原来到了翠云廊景区。一路上,有名称的柏树就有几十株,像什么鸳鸯柏、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状元柏、帅大柏、寿星树、阿斗柏、望乡柏、石牛树、仙女树等,每棵树都有一段优美的故事。过了七曲大庙,到梓潼县,又折向北行,这段路就没有那么惬意了。路全是乡间小道,稍不留神,就会走错。我不断向当地人打听,经许州、小垭、重兴等山区小镇,终于来到青林口。
青林口依山傍水,位于江油市东北约40公里。原为江(油)、梓(潼)、剑(阁)三县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会馆林立,寺庙兴盛,街坊繁华,庙堂四布。
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率胜利之师,取道剑阁,于四月初进入青林口。红军在青林口短短一个多月,却让这座山区小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我们是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买卖公平,不乱杀人。”红军响亮的口号响彻古镇。为了不惊扰村民们的生活,红军战士们主要安营在镇上几个会馆里。一个多月里,红军一方面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乡、村三级苏维埃政权,解放被长期压迫剥削的人民。此外,为让先进无产阶级思想深入到老百姓的心里,红军在古镇上刻下了很多红色标语,仅红军桥上就有5幅石刻标语。“婚姻自由”、“坚决反帝抗日”、“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硕大的石刻红色标语立在桥上尤为醒目。来往于桥上的百姓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标语,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了解了红军。红军的到来给这座古老的小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正当革命在青林口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因抗战需要,当年五月上旬,红军便奉命迅速转移离开青林口。其中一位红军教化大队刘姓的女大队长,因伤病无法随队前行,便留在场镇上,继续发展革命力量。红军一走,却给了土豪恶绅一个反攻的机会,他们组成还乡团回到青林口,对革命势力大肆打击,红军女战士不幸被抓捕。为获得红军的秘密,还乡团把女战士绑在“合益桥”南头一根木柱上严刑拷打,使尽各种招数仍未能从女战士口中套出任何机密。最后被惹恼的恶霸用刀活活砍死了英勇不屈的女战士。
红军女战士为革命牺牲的故事逐渐在青林口传开,感染着无数百姓。受红军精神的影响,小镇上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革命。通过浴血奋战,取得抗战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而为了纪念在桥上被杀害的女战士,1966年青林口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沿用至今。
我骑车来到红军桥头,廊桥横额有“红军桥”三个大字,桥头两侧有两块红军标语石碑,一面刻着“红军是穷人的救星”,一面刻着“婚姻自由”。廊桥上坐着许多村民在闲谈,红军桥不仅承载着青林口的历史,还连结着新街和老街,使小镇呈T字形结构。古镇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形式。临街下面铺面是木板,栏柱窗格雕工精美,馆驿庙宇画栋雕梁。其屋面均为小青瓦覆盖。
骑车过桥,在一个狭窄胡同里走向青林桥,过青林索桥,来到黄家大院,这里是《西游记续集》的拍摄外景地。在大院的院墙上,有一幅红军留下的墨水标语: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据说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红军墨水标语。时间正值中午,黄家大院也是一处旅游饭店,许多旅游团游客在此用餐,我独自一桌也在品尝江油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