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参观巴金故居
(2013-12-31 10:55:04)
标签:
散文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散文 第二次参观巴金故居
——致李小林老师
洪砾漠
李老师:
今天是您68周岁生日。我猜想您今天(星期一)是否到巨鹿路675号《收获》文学杂志社和编辑同仁共同度过一天呢?
11月30日下午,我跟随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暨《点滴》作者座谈会的代表们一起从淮海中路步行(经过江苏路)到武康路113号,参观您父亲和母亲以及您们原来住过的房子。我发现这个旧居的一层的“太阳间”里原来陈列的一只小狗包弟的塑像不在一只书柜的上端,立即向陪同我们参观的吴佳丽(女)询问。她回答说:“小狗包弟的塑像今天拿出去清洗,等清洗好了就又拿回来,放在原位置……”她接着向参观者们介绍小狗包弟原来的故事……
上一次(今年2月26日上午、中午),我参观您父母旧居二楼时,发现您爸爸卧室与您和祝鸿生老师卧室之间的窗帘拉得严丝合缝,好像不要让游客看到您和祝鸿生老师原来卧室的样子。这一次,我留心观察到您爸爸卧室与您和祝鸿生老师卧室之间的窗帘拉开了,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您和祝老师原来卧室的床铺、床上用品、桌子、椅子等是多么地简朴,没有一点豪华气息。我又想起我在《上海巴金旧居》一文写过的话:观看了这些,我不仅对巴老肃然起敬,而且对祝鸿生、李小林也肃然起敬……生活简朴的人,以身作则的人,抱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信念的人才能做出对别人对社会有作用的事情……
这次参观时,我向吴佳丽询问:“巴老的两个妹妹李瑞珏、李琼如晚年住在哪里?”她告诉我:“巴老的两个妹妹和继母原来住在楼下一层客厅隔壁的那间房子里。两个妹妹晚年也住在那间房子里……”这使我解开了长期积存在心中的一个疑问。只可惜,那间房子里的床铺等家具撤走了,而是在房间里陈列着您爸爸的一些著作、译作、证书等等。
古代西方有个哲学家,好像叫作苏格拉底,曾经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他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我感觉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个名人故居。我第一次到访您父母原来住过的住宅后花园,想起好多曾在书上见过的照片:①思想者(您父亲晚年背着双手[反剪着双手在背后]在后花园里散步时留影);②您父亲和拄着手杖的曹禺老人在后花园散步时留影;③九十年代,您父亲坐在住宅前门外的场地上的一只藤条椅上与您、您弟弟的合影照片(照片上有半只喷水壶,我曾经以此为题材写过一篇散文《巴金家里的水壶》);④您父亲与日本作家、《望乡》作者山崎朋子以及您等人在后花园合影照片……
我第一次到访您父母旧居时在春天,天空下着小雨,见到二楼您父亲卧室中有一只外壳呈白色的空调器。第二次到访时在同一年的初冬,二楼您父亲原来的卧室中的空调器撤走了(我猜想您父亲晚年时卧室里没有安装空调器;空调器好像是您父亲逝世后,故居工作人员为了工作需要而安装的)。我第一次到访时,仅仅留心楼下的太阳间里的一只书柜里有温度表;第二次到访时,我发现楼上(二层)楼梯间有一只小木柜里有一只温度表……吴佳丽告诉我:“这些温度表是为了监测房间里空气的湿度,以便保护藏书。巴老原来在世时,没有这些温度表……”
我第一次到访时,没有留心察看您父亲家里的厨房、厕所……保姆许妈原来住在哪间房子里?……《萧珊文存》一书第189页收录了您妈妈1964年7月9日写给您的信,其中说:“昨天许妈又烧了一锅排骨汤,马上想起喝汤的人来了!你验血的结果如何,真挂念呢! ……”
我第二次到访时,想起沈从文1979年5月14日致沈虎雏、张之佩的信中的话:“巴老伯比我年纪小三岁[实际上为二岁——砾漠注],所以现在还能著书译书,主要是还有书,而住的花园有一亩多空间,大草坪全是花。茅房也比我们住处还宽敞清爽得多。我厕所有书,五三年即已被毁去,认为已过时而毁去……”我特意留心察看你爸爸家里的厨房、厕所……曾经为您爸爸整理过藏书的陈克希老人这次也是民间读书年会的代表,参观时在您家车库前面的场地上和我聊起来:“你叫洪砾漠,与上海的作家、复旦大学原来的教授洪丕谟的读音相近。洪丕谟很聪明,你肯定也很聪明……” 我感到面红耳赤,辩解说:“我哪里比得上洪丕谟老师……”
我第一次到访时,出售图书、杂志的房间在游客中心(小楼)的二楼,还没有见到在《收获》杂志上陆续连载的黄永玉写作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单行本。第二次到访时(11月30日下午,晴;天空有阳光;来故居参观的人除了读书年会的代表,还有不少散客,包括陆续来的外宾),出售图书、杂志的房间改在游客中心的楼下一层,黄永玉著《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单行本摆在书架上。书架上还有《巴金与〈收获〉研究》等书。这些书,我都没有买,因为我想到我今后的时间太有限,业余时间太有限了,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这些书……
祝您健康!
洪砾漠
2013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