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著《最后的闺秀》新旧版本对比

标签:
散文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书话
洪砾漠
张允和(1909-2002),原籍安徽合肥,随父移居苏州,是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又是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夫人。她是合肥四姊妹的老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丹青、摄影、作文、写曲、填词、赋诗皆娴熟。1956年与俞平伯创立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演出昆曲剧目。86岁高龄,在周有光指导下学习电脑写作,恢复杂志《水》,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等书。
张允和的诗文词曲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亦有含蓄隽永的篇章。她的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人文(社会)史资料的空白的填充,而且是研究中国昆曲等艺术的重要史料。
我手中原有一本《最后的闺秀》,系张允和的儿子周晓平老师2011年寄赠给我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1版,2000年7月北京 2次印;字数12万字;印数10001-15200册;850×1168mm32开;定价11.00元。该书的《前言》是叶稚珊1997年9月写作的;《后记》是许宜春1997年6月19日写作的。全书分作10辑:人之初;父母恩;棠棣花;儿孙福;沈二哥;两口子;伤痕篇;忆恩师;爱昆曲;长相忆。
今年(2013)10月1日下午,我在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公园弄内的席殊书屋购买到《最后的闺秀》新版本。该书仍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2年11月北京1版1次印;开本635mm×965mm1/16;字数12万字;定价28元;图片31幅;印数1至8000册;北京京海印刷厂承印。张允和的作品之前有两篇文章:张充和作《二姐同我》,叶稚珊作《此景只应天上有》。《后记》的作者没有署名字和写作日期。《后记》之后有附录:《记当代才女张允和》(周素子作);《别离的笙箫》(沈从文先生的孙女沈红2002年9月作);《张允和年谱简编》(主要部分为张允和编订)。
新版本分作10辑:原本无我;父母恩宠;棠棣之花;沈家二哥;相知相伴;风雨如晦;先生之风;含饴弄孙;恋恋昆曲;忆往情深。
封面和封底比较:新版本比旧版本美观大方。旧版本的封面有二幅照片(一为允和晚年照片,一为周有光、允和青年时期合影);封底为沈从文、周有光与张家兄弟姊妹(大部分)合影照片;封面和封底没有突出张允和个人的特点。新版本封面照片为张允和1946年穿着旗袍时留影,彰显出了张允和的个性特点;封底为淡黄色,有叶圣陶语等文字,还有淡影的一个戏装演员照片。
总之,《最后的闺秀》的新旧版本各有特色,相比之下,新版本略胜一筹。
2013年12月19日下午,起草于县府街3-22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