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从“上海童年”到“上海传奇”

标签:
散文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散文
洪砾漠
1999年2月,白先勇为文汇出版社(上海)即将出版他的著作《白先勇散文集》写了一篇序文《上海童年》。同年的《收获》杂志在《百年上海》栏目刊发了《上海童年》。我在《收获》杂志上读到《上海童年》,知道《上海童年》是白先勇为自己的文集写的一篇序文。后来,我买到了文汇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次印《白先勇散文集》(上册定价18元,下册定价22元),读了书的正文前面的代序《上海童年》,才知道《收获》杂志上的《上海童年》文本与代序《上海童年》文本在文字上略有差异。
《上海童年》一文开头一段如下:我是一九四六年春天,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初次到达上海的,那时候我才九岁,在上海住了两年半,直到四八年的深秋离开。可是那一段童年,对我一生,都意义非凡。记得第一次去游“大世界”,站在“哈哈镜”面前,看到镜里反映出扭曲变形后自己胖胖瘦瘦高高矮矮奇形怪状,笑不可止。童年看世界,大概就像“哈哈镜”折射出来的印象,夸大了许多倍。上海本来就大,小孩子看上海,更加大。战后的上海是个花花世界,像只巨大无比的万花筒,随便转一下,花样百出。
今年(2013)10月17日《文学报》(上海)在第11版《专版》栏目刊发了白先勇散文《上海传奇——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和徐俊散文《缘》(节选文本)。白先勇的《上海传奇》开头两段节录如下:
我童年时在上海住过三年,可是那三年却影响了我一辈子的创作生涯。我有三部短篇小说集,每部首篇都是从一则“上海故事”开始,《台北人》的第一篇便是《永远的尹雪艳》。我的创作源泉,最初似乎要追溯至上海这个多姿多彩的国际大都会。我是抗战胜利(后)随家人到上海来的,那时上海依旧繁华一片,歌舞升平。童稚好奇的眼睛,好像照相机一样,把上海点点滴滴的风情画都拍摄下来,收入了记忆的资料库中,日后创作把这些资料图拼起来,便成了我的“上海故事”。我是1948年底离开上海的,可以说,在我童年时,目睹了旧上海“夕阳无限好”的最后一瞥。
《永远的尹雪艳》是我1965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念书时写的。爱荷华是个农业州,举目望去,四周都是一片无穷无尽的玉米田,我就是在那顷玉米田中,突然忆起了从前上海的旧繁华,于是写下了《台北人》的首篇《永远的尹雪艳》。这是一则“上海传奇”,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写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女人,一个介乎神与魔之间,风华绝代,倾倒众生的美人尤物。我在爱荷华的玉米田中创造这个神秘人物时,万万想不到,有一天,尹雪艳真的会回到上海,风情万种地翩翩走上舞台。
白先勇从发表《上海童年》的1999年到发表《上海传奇》的2013年,时间跨度14年。这14年是他人生的晚年阶段,是人生和文学活动的收获季节,有很多事情值得记录。我现仅凭个人记忆,归结出几点:
①《白先勇散文集(上下册)》1999年10月由文汇出版社(上海)出版发行。
②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长篇小说《孽子》增订版于2000年由允晨文化公司(台湾)出版发行。
③白先勇从大学讲坛退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从事文学活动。
④白先勇与江苏省苏州昆剧团联合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将汤显祖原著搬上舞台,在海内外演出100多场(每场连演三天,每天演3小时)。
⑤2004年获首届北京文学节北京作家最喜爱的海外华语作家奖。
⑥2012年12月,白先勇荣获中国文化部颁发中华文化传承奖。
白先勇的《上海童年》与《上海传奇》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间跨越时间长达14年。白先勇这14年是他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一段时间。我特作此文,以资纪念。
2013年10月17日-12月17日,起草于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