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掘书册精神价值,引领学生生命成长——评孙秋备老师《朝花夕拾》课例

(2018-10-26 10:53:28)
分类: 教学探索与反思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吴欣歆教授曾这样评论散文集阅读教学:散文集作为书册的一种形式,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首先,“散文”作者性灵的表达,深深打着作者人生经历、感烙印;其次,散文集,不是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一组有关联的“点”,构成“群”,积成“簇”,形成“组”,阅读可以从一个个点开始,但不能只落在一个个上,而是要在若干个点之间建立联系,找到集群的焦点。

   秋备老师的《朝花夕拾》课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捡拾生命的落花,携取前行的温暖和力量。以此为焦点,她设计了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开掘利于学生成长的生命通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教学内容符合散文集的体式特征,做到了依“体”而教。

相对于单篇课文教学,整本书阅读信息量大,内涵更丰富,主题更多元,但整本书阅读毕竟是姓“语”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所以,这篇课例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但这些训练的方式又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课堂落点在“撷取生命落花的温暖和馨香化作前行的底气和力量”,所以,从青春语文的五种课型来看,我认为秋备老师是把这本书当做了主题型文本来处理,符合青春语文在主题型文本教学中一直追求的“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F3JxbrdeInsonhicTwqSaCQ9CVlAKghmm2hC5g1Qe8jBvibHSq9Z5fdUUbXk9mIk9xo8XrtELyEJ0KdTJ6iaF6A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秋备老师是如何开掘这本书独特的精神价值的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联结现实生活,融入自我体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这本书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导读语就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秋备老师以“趣”字为抓手,让学生聊聊在阅读中感受的趣事,并且联结自身体验,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唤醒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例如:

生:《五猖会》里“买一个用一点儿烂泥、一点儿颜色纸、一支竹签和两三支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做吹嘟嘟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师:这让你想起了童年的游戏了,是吗?

生:我觉得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有趣。

师:你读的时候肯定也想起自己童年时听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对吧?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对童年的追忆是每个人记忆中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到童年生活中种种有趣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唤醒孩子们对童年的体验。如果此时老师能给学生一点发挥的空间,具体说说某一种游戏给他带来的欢乐,我觉得更能激发其它同学对童年的追忆,从而与本书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继续深入阅读的欲望。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F3JxbrdeInsonhicTwqSaCQ9CVlAKghmtBJPVicyk4yU3oy7ws9XAn9RyPVTxCR7xeibHttIDicBkVTrtUqMLXWb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其次,分析人物形象,关注“理性地批判”,落实思想教育

如果说“聊趣事”是唤醒学生的感性体验,那么“聊人物”就是激发学生的理性认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在展现鲁迅先生丰富的童年生活的同时,也时常加入一些作者对旧的礼教、习俗、道德、教育观念等的深刻思索,这些思索用先生一贯冷峻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本书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趣。所以,这本书在老教材中的阅读提示语是: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秋备老师在“聊人物”环节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理性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例如:

生:《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那些孝道故事很反感。我觉得他是一个……

师:文中写了鲁迅对封建孝道的看法,对吧?

生:对。

师:正像刚才那位同学说,这本书中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生:我对书中的衍太太印象很深刻。通过语言描写,一群孩子在比赛打旋子的时候,她说:“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是,阿祥的婶母走来的时候,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吗?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我觉得衍太太在大人面前一个样儿,在孩子面前另一个样儿,很虚伪。

师:你读出了衍太太是一个虚伪、心术不正的人。孩子,你还有话说。

生:在《父亲的病》中,陈莲河说了这样一句话:“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这句话反映了他的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思想。

师:哦,写出他愚昧的思想,同时他也是在推卸责任。小姑娘,你来说。

生:在《五猖会》里边,“我”急着去看庙会,父亲非让我背书。背不会就不让去。从父亲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也能看出封建教育思想。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与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世界的看法有时还很模糊。通过阅读经典,汲取智慧,涵养性情;通过聊书交流,碰撞思维,启发人生。这是阅读经典的魅力,这恐怕也是秋备老师这样设计这节课的目的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F3JxbrdeInsonhicTwqSaCQ9CVlAKghmXNklzyLsjVc37sTHYwiaT8hKm3Ejaia1SZRRo72AS3FChWI65ARmkup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最后,聚焦“温馨的回忆”,渗透人文情怀,引领学生生命成长

肖培东老师说过,语文阅读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构建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在“聊温暖”环节,秋备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阿长买《山海经》的艰难,通过演读“美女蛇”一段体会阿长讲故事的逼真和投入,通过品味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做完这些,老师顺理成章地归结:《朝花夕拾》是鲁迅的“精神返乡”。而阿长和藤野先生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一个在鲁迅的童年时期给了鲁迅人生懵懂期的暖色,一个在鲁迅的青年时代给了鲁迅人生迷惘期的亮色。这两种颜色成为鲁迅精神家园的底色,让他在以后的战斗中更充满力量。

这个归结既体现了秋备老师对本书精神价值的独特开掘,也为收束本课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成长的引领做好了铺设。

    一堂课,既有概读指导又有精读指导;一本书,既有语用训练又有生命教育,可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端融合。课堂落点在撷取生命落花的温暖和馨香化作前行的底气和力量”,实则为那些生活快节奏、心灵荒漠化、找不到幸福感的孩子架设一条通往幸福的通道,那就是时常捡拾那些生命中给你温暖和馨香的落花,让它们在文字中开出幸福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