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分类: 教学探索与反思 |
设计突破: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短文,八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况且本文仅84个字,篇幅短小,所以本文字词句的翻译几乎没有任何难度。
怎样短文丰教?我打算从这几方面来突破:
一、
《余映潮讲语文》里这样说道,板块式教学法,就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我这节课的板块体现了余氏的这样几个特点:
1、
2、
3、
二、把本课作为诵读型文本来处理
根据王君的文本特质思想(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我觉得几乎所有文言文都可作为诵读型文本来处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诵读对理解文言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余映潮老师说,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课。所有,这节课我遵循着余氏“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的原则进行朗读设计。
比如在细读一个故事板块,我设计了读的几个层次,比较细腻:读得朗朗上口、读到明白大意、读得层次分明、读得有滋有味。在“读得朗朗上口”这一环节,我故意删去所有标点,使朗读过程比较生动。在“读得层次分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男女生轮读考察大家的默契,在“品味一种情怀”这个环节,我原创一段文、一首诗,采用师生合作读,配乐读的方式,使朗读形式比较活泼。
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及朗读技巧。
2、在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及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是一个很平常的夜晚,因为一个人睡不着觉,跟朋友在承天寺散了一会步,赏了一会月亮,这个夜晚就同天上那轮明月一样,光照古今,熠熠生辉了。让这个寻常的夜晚变得不寻常的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那个夜晚。
出示学习任务:
认识一位奇才
细读一个故事
欣赏一处美景
品味一样情怀
二、
最有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其画:画风大胆创新,倡导“文人画”,批评院体之匠气强调神韵,不拘形似。
苏轼21岁时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9年,有人故意曲解苏轼的句子,诬陷他攻击新法,导致苏轼入狱,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执掌相位,尽废新法。生性耿直的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到杭州当太守。
此后的日子,贬谪对于苏轼来说,简直如影随形,最高纪录是两个月连贬三次,最远被贬到了海南儋(Dān )州,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这一生,苏轼经历了三十几次贬谪。
第三最是什么?让我们学完课文后再揭晓。
三、
1、
学生读,再去掉标点检验读的效果。
2、
不忘积累词语:
(1)、解衣欲睡
(2)、遂至承天寺
(3)、月色入户
(4)、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欣然起行
3、读得层次分明:请大家给课文分层,可分三层,但不要说出来。男同学读一次层和第三层,女同学读第二层,考验大家的默契。
4、读得有滋有味:要想读出韵味,我们可以把哪些词读重音?哪些词读拖音?
5、本文的题目是家承天寺夜游,这似乎在告诉我们本文文体是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我们就要知道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
事情的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四、
1、
2、
3、
五、
1、
2、
链接
3、
1079年,有人故意曲解苏轼的句子,诬陷他攻击新法,导致苏轼入狱,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执掌相位,尽废新法。生性耿直的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到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此后的日子,贬谪对于苏轼来说,简直如影随形,最高纪录是两个月连贬三次,最远被贬到了海南儋州,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
4、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人生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那一夜(配乐:《望月》)
(领)那一夜
(合)如水的月光
(领)那一夜
(合)心中有明月
教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风雨来了,请记得让苏轼陪伴你。
布置作业:
一、把《及承天寺夜游》改成一篇现代文,加上想象写出人物心理和对话以及月下其它美景。
二、买本《苏东坡传》,有空时读一读,品一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正像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地上的课也总是有优点和不足。
《记承天寺夜游》讲完了,通过大家中肯并犀利的点评,我又洞察了自己最近在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知道了前行的方向,这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美好的事。所以,我先要感谢这些认真听讲并以专业眼光看到我的不足并真诚的告诉我的领导和同事们。
在众多的意见里,最集中的就是在后面“欣赏一处美景”和“品味一处情怀”板块,学生活动不充分,没有合作探究;教研组的“导、读、品、悟、练”模式最后一步没有体现。
这些意见我都深深认同,现在反思,大致有这样两个原因:
主要是我的原因,设计不够科学,对时间的预设也不够充分,前边用时太多,后边的环节才不能展开。尤其是“欣赏一处美景”这个板块,我在备课时就想了多种方案,本打算用比读法,通过与其它写月亮的诗句进行对比,体会这句写景的妙处,但最后我并没有打在屏幕上,而是让学生随便说了几句,比较也没有深度展开,浮皮潦草地结束了。如果再有机会讲这节课,我一定不会这样设计这个板块。但是到底怎样设计?目前我还不知道,我想这个创意也许就藏在我的头脑中,不知某一天的哪个时刻,它自己就冒上来了。
因为时间不够,最后就没有当堂练习这个环节了。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说”,说说自己与苏轼相似的一个经历。其实,我曾想过设计一个“写”的练习,让我们学生现场为苏轼写一首微诗。如果再有机会,我想我也许会大胆尝试。
时间不够的另外一个原因,还有孩子们。平时,这个班的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紧张,课堂轻松活泼,孩子们反应敏捷。但是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令我吃惊,过于紧张让他们回答问题不积极也不准确,这让我的预设偏离了轨道。我想,我必须理解我的孩子们,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不知道有人听课,一看到后面黑压压的人,有个孩子说:老师,你可没说有人听课呀。我说,给你们一个惊喜呀。这孩子说:不是惊喜,是惊吓。况且,我没有布置预习,孩子们更没有自信了,状况频出,令人遗憾,我当时也有点微微出汗,有点着急了。我想我还要继续鼓励孩子们,他们是乡村大地上最美丽的狗尾草。
最后,感谢团队的力量,感谢学生的成长,也感谢自己对语文矢志不移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