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别再对我说“像个男人一样去奋斗”

(2017-02-28 08:18:07)
标签:

杂谈

​文/思小妞


我曾在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做过实习生,当时带我的是一位怀孕八个月的孕妇。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想临时请假去医院检查,我永远都记得她的女上司Lin说的那句话:“谁还没生过几个孩子?那么娇气就不要出来工作。”

Lin生过两个孩子,待产前一直工作到进产房的最后一刻。生产后不到48小时就开工,生过两个孩子前后加起来休的产假不超过一个月。当和别人偶尔聊起生产中的遭遇时,她也只是非常不在意地说一句:“不过就是大出血而已。”

这是职场中出色女性的典型写照:

她们在乎工作多于生活;几乎从不把笑容挂在脸上;只用简短不带温度的语言做出指示和回复;看你的眼神通常只有两种——挑剔和嫌弃;甚至身为女性,她们对自己的同类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和关怀。拼命、卓越、不让须眉的她们同时也因为缺乏最基本的“女人味”而常常让同僚们“闻风丧胆”。

为什么职场中越优秀的女性越不像女人呢?


孤军奋战 夹缝中生存的“女强人”

著名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用“animus”来形容女性具有的男性特质。父亲、叔父、兄弟、曾教过自己的男老师,他们的特征都会在女性身上产生投射,从而影响女性的内心和外在。这种投射当然也包括职场中成功男性对女性的影响。

尽管女性在现代职场身居要职的比例已大幅提升,我们还是要面对一个现实:职场依旧是以男性为主角的角斗场,它充斥着阳刚之气。身居要职的女性们无法摆脱成功男性对自己的影响。

我们很少见到成功男士以软绵、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示人,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以强势、干练、工作狂、甚至霸道著称。有这样一群老司机带路,难怪我们的女上司们个个都咄咄逼人。

更惨的是,她们的咄咄逼人还必须是升级加强版的。在性别歧视尚未完全消除的时代,你得付出更多、更加优秀才能收获同等成功。

所以,优秀的女性都是带着放大镜在“模仿”成功男性。

当我们提到女性时,社会的第一反应是把她们与自身外形联系在一起进行评价。比如我们更倾向先从外貌而非能力去看待女人。但对职场女性而言,所有关于外表的话题都是“祸兮福兮”式的雷区。

你的“女人味”可以是资本,也可以是负担。

比如,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使然,所以漂亮的女性会更容易得到面试机会、找到工作,增加成功的概率。但同时,女性的美貌也可能会遭受更多歧视和怀疑,它会降低下属、客户对你的信赖感、忠诚度、甚至去揣测你“上位”的手段。

英美两国曾做过一项关于女性职场妆容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1.多穿点衣服会使得女性在工作中显得更加能干;

2.如果你看上去花了很多时间来打扮自己,旁人会对你的能力和信任大打折扣。

我们无从得知这其中的逻辑和心理。

不管是“智慧与美貌两难存”的惯性思维,还是“性感尤物无法成大事”的刻板印象作祟,这起码解释了为什么在职场中我们很难见到女人味十足的优秀女性。

职场中优秀的女性无一不是在夹缝中生存。


感性领导力的魅力 撕下“女魔头”的标签

“女魔头”并非所有优秀女性的唯一形象代言人。

现代社会提倡的“感性领导力”、“她领导”等概念,都是为了让女性与生俱来的特质——柔韧、灵活、温暖在职场上发挥更强大的力量。而不是非得踩着男性的脚印才能在职场有所作为。

女性不是只有“全职太太”、“职场女强人”或者夹在二者之间的“伪平衡追求者”这三种选择。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职场大放异彩——以女性的方式:

不要只穿黑白灰这几种安全经典的颜色,而是遵循TPO原则(Time、Place、Occasion)来进行服饰搭配;控制自己的音量和速度;学会情感共鸣、对同事和下属表示适当关心。这些都是更有“女人味”的工作小技巧。

但更彻底的方法是,我们需要从认知和环境进行改良。


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 应该是女人本身

首先,正视自己的性别,而非模糊自己的性别来争取男权社会的肯定。

现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在谷歌工作时,被问到怎样鼓励更多女性进入技术工程领域,她回应说自己更关注让男性和女性都成为工程师。“工程师”是一个岗位,而岗位本不该有性别之分。

类似于像“女性天生不适合做xxx工作”、“女性本就不属于职场,而是应该对家庭负主要责任”这样的评论都是职场性别歧视。无形中要么将女性与职场隔离,要么告诉她们,要想成功只能按男人的这套方式来。而身为女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先从自身开始打破社会刻板印象,按照自己的性别特征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岗位。

其次,创建安全的“身份认同工作区”。

《哈佛商业评论》有一期提到:外界的反馈有助于成长和进步,但是太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会成为女性发展的束缚。陈旧的性别观念可能会影响评估者的感觉,令女性遭受双重标准、从而进退两难。

因此,在女性职场发展中,打造学习、实验和社区的安全空间极为关键。

我的朋友Julie拥有成人教育和职业咨询两个硕士学位,之前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到了团队领导,可刚到35岁生完二胎后就辞职当起来了全职妈妈。

和大部分职场女性一样,Julie其实是抱恨离开,因为她们晋升希望渺茫,并被公司误解为要兼顾家庭、照顾孩子所以势必效率低下的员工。

Julie说她休完产假回来后,公司严密监控她的Working-mother time,担心她因为孩子而影响工作。

在这样的一种认知氛围里,女性很难突破自己走上更高的职位。

波伏娃曾经说过:“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真希望女性只作为自己而非“他物”的那一天赶快到来。

​END.

思小妞,坐标美国,“轻职场”概念创始人,LinkedIn专栏作者,新浪微博读书签约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