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聊过外三关的雁门关,本文接着说一下外三关的另外两个关——宁武关和偏头关。
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始置楼烦关,以防匈奴。秦汉为楼烦县地,仍置楼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楼烦关南口,县北的阳方口,即为楼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另有一说其地有旧宁文堡,取文武对应之义,因有此称。
宁武关故址就在今山西省宁武县城。宁武关建于吕梁山山脉北支的管涔山和云中山两山夹峙的山口间,桑干河的正源恢河向北穿流而过,此处自古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间南北交通的咽喉和要冲。具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宁武关位置图(自制)
宁武关居于雁门关和偏头关之间,所以三关镇守总兵驻地设在这里。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关城原为黄土夯筑,砖城墙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包砌的。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面北的地形开阔,所依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骑兵可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所以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
为防备鞑靼部落和瓦剌部落的入侵,明朝各时期对宁武关多有经营,周围多建有以长城为连接的城堡作为拱卫,形成一个以宁武关为中心四面八方互为犄角互为应援的防卫集群。位于宁武以北12.5公里的阳方堡,古人称之为“宁武关口”,为恢河北去出山的川口,宁武关的门户所在,属咽喉之地,军事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据《宁武府志·城池篇》记载:“阳方堡,明嘉靖18年巡抚陈讲筑堡,为中路第一冲口,地势平漫,十万骑可成列以进。”一旦大同有事,往往要重兵驻扎于此。这样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老营,北可以应大同、朔县。明嘉靖年间总督侍郎翁万达在《三关中路图说》中写到“......阳方口直通朔州大川,尤为吃紧,故都御史陈讲疏云,......守大同者守山西也,守中路者守两关也,守阳方口者守全路也。”可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阳方口长城今已残毁,阳方口西的长城存夯土残墙和土筑墩台。后在尚存城北砖券拱门基础上复建了城楼。

复建的阳方口关城城楼,位置就在阳方口镇(摄于2014年5月28日)

复建的阳方口关城城楼(内侧)
明末宁武关发生了一次大的战事,但进攻者并不是来自北方,而是来自陕西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当农民起义大军势如破竹席卷陕晋大地时,遇到退守宁武关的山西镇总兵周遇吉凭险固守顽强抵抗。固守宁武关月余,最后在火炮的轰击之下,关城不断坍塌,起义军终于攻入城内。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经过七昼夜的激战,起义军以损失七万余人的惨重代价拿下宁武关,周遇吉被乱箭射死殉国。史称“宁武关之战”。
后人以宁武关大战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剧本《宁武关》,京剧又名《别母乱箭》、《一门忠烈》,该剧早年曾为余叔岩、言菊朋的代表剧目。但该剧今已失传。
清以后宁武关的防御作用基本丧失,逐渐废弃。现城中仅存鼓楼一座。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此楼下座为砖砌券拱十字穿心洞,楼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宁武关不在长城十三关之列。

宁武县鼓楼,为仅存宁武关建筑(摄于2014年5月28日)

鼓楼另一侧

鼓楼下座为砖砌券拱十字穿心洞
外三关中,偏头关与宁武关一样,不像雁门关那样高踞山口,而都是以城代关、亦关亦城,与普通的城池没有什么区别。
偏头关又称偏关。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东连老营堡丫角山,内外长城在此相接。偏头关因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呈东仰西伏状,故名偏头。

偏头关位置图(自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今朔州),唐置唐隆镇。偏关县在汉、唐的时候还没有设县治。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末代皇帝刘钧于天会元年(957年)置偏头砦;北宋时这里成为与西夏交兵的国防前线,因驻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辽置宁边州;金时仍用该称呼;元代时候州、县俱废,改偏头砦为偏头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镇西卫指挥使张贤在偏关置偏关所并始筑偏关新城。明宣德四年(1429年)山西镇总兵由宁武关移驻偏关。清于此置偏关县。偏关始建是土城,万历二年改筑砖城。
明初,蒙古势力屡犯晋西北,偏关首当其冲。明弘治年间,蒙古鞑靼部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后,经常率兵南犯。嘉靖年间,其孙俺答数次入侵偏头关。隆庆初,蒙古兵再由偏头关西北侵入,进犯岢岚、岚县,并深入晋中地区,所到之处,杀掠殆尽。明代中期,偏头关成了蒙古兵和明军较量的重要场所。《偏关志》称:“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这话听起来大了一些,但也说出了偏关的重要性。
偏头关是明代“外三关”中最西面一关,有外关之称。偏关地处晋陕峡谷之中,西面有黄河天堑。主要防御方向是北面。所以有明二百余年间,历代总兵、守备在长城建设上不敢懈怠。他们因地制宜,先后在偏关县境内修建各种防御设施。
除关城的内边,关城外还建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60公里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15O公里,无墙而有藩篱。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30公里,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第三道在关东北15公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第四道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形成内边、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六道防线。此外在防线上设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二十里一堡,城堡相望,营寨相接,形成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其防备的严密性,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偏关庞大而复杂的长城体系,偏关县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县”。根据什么呢?这是有统计的:从长度说:全境现有长城500公里,占山西全省长(2500公里)的1/5,居全国各县之首;从年代说:偏关长城纵跨赵、秦、北魏、明四个朝代;从密度说:偏关长城包括黄河边有六道长城,墩台达千余座,城堡有49座,长城遗迹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从类型说: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崖壁长城四种基本类型,涵盖了关、隘、营、寨、城、堡等形式,类型之多也为全国各县之冠。誉其“万里长城第一县”不为过,为此偏关县还有长城博物馆之说。

偏头关关城城楼(摄于2014年5月27日)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仅在偏关关城处打了个卡,没有深入的去看看这处复杂的长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