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2022-05-09 15:50:11)
标签:

长城·漫话

雁门关

分类: 旅行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恒山山脉东接太行,西连吕梁,南倚三晋,北瞰云代,横跨晋北,东西绵延五百余里,还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山西北部高原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一条农耕与游牧的人文地理分界线。内长城蜿蜒于上,自东向西的平型关、雁门关和宁武关成为兵家必争的关隘。雁门关是内长城外三关的第一关。

    关于“雁门关”名称的由来,看到多数解释是源于雁门山,关是因山而名。而雁门山则由于是大雁迁徙经过的地方而得名。同时还引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对雁门山加以佐证。这些是我看到普遍的通说,表面上看逻辑还是通的。为进一步了解,我对雁门山的位置“在高柳北”要探个究竟,高柳在哪里?查的结果是“高柳是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阳高。”于是再在地图上查找阳高的位置。阳高在大同的东北方向,再往北就到内蒙了。这就不对了,雁门关不但不在阳高北,而是在阳高南面很远的代县境内。在地图上模拟行车里程测了一下,两地相距177公里。这么一看就对不上账了。方向相反,且距离也相当遥远。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为此在网上查了两天终于弄明白了。在“知乎”上看到一篇署名“三种不同的红色”的文章——“雁门关在什么地方?”,读后豁然。

    梳理一下:高柳(今阳高)以北确有雁门山。而现在所谓的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关口称勾注塞。战国时赵武灵王率军大破林胡、楼烦诸部,拓地千里;为此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立雁门、云中、九原三郡,其中雁门郡之得名,就是因为高柳以北的雁门山;郡治在善无(今右玉县)。秦灭赵国,另置代郡,以高柳为郡治。此时雁门郡与雁门山脱离,也就是雁门郡内再无雁门山。

    无论战国还是秦汉,雁门郡都属于边郡,紧靠着匈奴,这里是和匈奴交战的第一线。赵国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曾在此一战消灭匈奴大军十余万,匈奴十余岁不敢近赵边城。秦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西汉飞将军李广也曾为雁门郡太守,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汉武帝时,卫、霍二将军出塞击匈奴,也常以雁门为前进基地。所有这些都指的雁门郡,与后来的雁门关毫不相干。但是看到很多历史战事的描述,多望文生义附会到雁门关上。

    魏汉曹丕时把雁门郡的治所南移,越过勾注山,置于广武(今山西代县附近)。这是雁门郡第一次跨越勾注山后撤到恒山以南。此时勾注山开始与雁门二字发生了联系。

    西晋后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鲜卑拓跋部向南迁徙,向并州刺史刘琨提出勾注山以北的土地要求,刘琨为了拉拢拓跋部一起抵抗刘渊,就把勾注山以北的土地送给了拓跋部。此后胡汉之间就以勾注山为界了。于是这里便成为了兵家要地。

    十六国时代让人眼花缭乱,最终是由拓跋部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雁门关这个称呼首次出现就在此时。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魏明元帝拓跋嗣视察代北,史书记载:“(帝)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就是说,明元帝在雁门关遥祀北岳恒山。

    雁门山远在北方的高柳,为什么这里要叫雁门关呢?原因是这里紧靠着雁门郡的郡治广武,关因郡而得名,因此就叫雁门关了。那勾注山为什么又叫雁门山呢?是由于后人只是看到古书上有雁门山,却不理会这山究竟位于何处,于是想当然以为雁门关所在地就是雁门山了。看来雁门关因郡而名,雁门山因关而名,而不是相反。一个名称兜兜转转啰嗦了半天。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雁门山与雁门关位置示意图(自制)

 

    雁门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号称“九塞尊崇第一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具体坐落何处?我们可以打开地图看看。恒山山脉横亘在山西北部,将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隔开。从大同盆地跨过恒山以后,往南就可以直穿忻定、太原、临汾、运城四大盆地来到黄河边,这一路基本没有天然险阻,过了黄河可西取长安东下洛阳。所以恒山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古人要想翻越大山自然要选择山脉的最窄处最矮处,而这个地方便是恒山山脉西段的勾注山。勾注山因山形勾转,水势流注而名。

    翻越大山必有路经。勾注山,古称陉岭。所谓“陉岭”,可解读为有路的山岭。陉,即径,多为古人在山中河流冲切出的山谷中寻出的路。如果没有这些峪口山径,翻越大山则是万难的。勾注山有20多条可供人行的山道,其中一东一西有两条路,称东陉和西陉,两路之间相距不足5公里。东西两陉的南北侧山坡地势较缓,易于通过,山顶垭口也有足够的宽度,所以成为沟通恒山南北的主要通道。唐代之前,西陉为主要通道,是为雁门古道。据说经过战国时期的赵国、西汉汉武帝及唐代郭子仪三次大的人工开凿,直到明代才将东陉作为主要通道。两条古道一直并用。

    如何守住恒山阻敌于北,于是古人在山路的垭口上建关设障,这就是雁门关。《雁门关志》载:“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解释清晰,西陉关和东陉关,两关之间互为犄角,构成整体。明代前后各有侧重。所以东西两陉关都是雁门关,雁门关实为“双关双城”的格局。

    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在制高点设关城(西陉关)戍卒防守。据说曾经用铁皮包裹城门的大门,所以又称“铁裹关”。唐代之后重点防守移至东陉隘口。

    雁门关真正成为军事重镇是在北宋时,此前雁门关虽屡有战事,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发生重大战争。到北宋开朝时,由于燕云十六州早已被石敬瑭献给契丹,雁门关遂成为宋朝面对辽朝的第一道防线,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到了元朝,在此设千户所。由于元朝疆域广袤,这里不再是边境,长城失去屏护作用,所以关城废置了。

    明朝把蒙元赶到漠北后,为巩固边防又建了内长城,雁门关为内长城外三关之一。吉安侯陆仲享于洪武七年(1374)在此筑新关,将新建的雁门关移至距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上,地势更为险要。较之唐铁裹关,雁门峪口地势相对开阔,大规模的建筑群落才得以展开。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兵部尚书乔宇评价雁门关时说:“凡山西之关,四十有余,皆踞隘保固,而耸拔雄壮,则雁门为最”。此时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雁门若失,则忻定、太原无险可守,三晋不保,又可南下进取中原。由此可见,雁门关既险要又重要,其对明王朝的战略地位不亚于北宋。 

    明长城雁门关是一个复杂的军事防御体系,设两关、四口、十八隘口。所谓两关,即东陉关和西陉关。四口就是东陉与西陉各自出入的山口,既西陉关的北口白草口和南口太和岭口,东陉关的北口新广武城和南边的南口。雁门新关(即东陉关)北出为广武口,与长城相连,曾有重兵把守;南出有南口寨,亦筑堡守卫;南口与广武之间,雁门关古道盘山而行,曲折蜿蜒;雁门旧关(即西陉关,古雁门关),北出为白草口,有常胜堡与六郎堡,出白草口,再有旧广武城,均与长城相连;南出则为太和岭口,有太和岭寨,是为南口。出南口13公里即为代县。代县,春秋属晋,战国称广武邑。西汉时为广武县,隋、唐、五代、宋、金俱称雁门县,并多为雁门郡、代州的治所。元明清称代州。这样就形成前有堡垒(新旧广武城)预警,中有险关(雁门关)防守,后有重镇(代州)援护的防御体系。如此布防既难以攻取,更利于久守。这样的大纵深防御有些类似居庸关。

    除两关四口还有个十八隘。在雁门关两侧还有许多小路峪口,所以为严密防守,在这些峪口上也建起了关隘,并用长城连为一体。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雁门关“隘口十八,......各有堡”。

    两关四口十八隘构成了一个以雁门新旧关为核心的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其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雁门关北还保留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武长城、旧广武城、广武汉墓群。

    广武是雁门关防御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雁门关北部的军事据点。古人有云:“欲图雁门,首取广武”。攻破了广武,才有可能逾越雁门天险,进而挺进中原。“广武失,雁门危,雁门危,中原急。”如果说雁门关是三晋的北大门,广武则是门上的锁,为雁门关的“北门锁钥”。

    为加强雁门关的防御,在广武长城的脚下分别建有新旧两座广武城。新广武城拱卫着东陉关和广武口,旧广武城拱卫着西陉关和白草口。

    旧广武城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曾作过维修和补葺。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城墙东、南、西三面设城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古人说:“一门为寨,二门为屯,三门为堡,四门为城”。旧广武城原是辽城,为宋所有后,出于防御需要,北门便被封掉,成为一座独特的“三门城”。城内原设有武备衙门,明时常驻正五品守备,特殊时期驻扎正三品参将。新广武城在遭受了洪水的三次侵袭和日寇的破坏后已雄姿不再。由于旧广武城保存相对完整,所以当地人说,新广武不新,旧广武不旧。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旧广武城·西门(摄于2014年5月28日)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旧广武城·西城墙·马面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旧广武城·西门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旧广武城·西门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俯瞰旧广武城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夕阳下的旧广武城·炊烟又起


    广武长城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和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分别进行了大规模的包砖重修。目前保存最为完好,是明代长城的代表作,国内长城之珍品。因其形态险峻壮美,广武长城成为文物部门重修北京居庸关长城、八达岭长城时的实物参照之一,也被旅友亲切地称为“中国最美野长城”。由于战略位置重要,广武长城敌楼密集,共建有敌楼38座。其中穿心楼,因其残存拱券结构如一轮明月,被游客称为“月亮门”,为广武长城的地标性建筑。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月亮门·广武长城的标志性建筑(摄于2014年5月28日)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广武长城外有一古墓群,是广武汉墓群,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汉墓群,也是亚洲最大的古墓群,共有封土堆293座。有专家推测,广武汉墓群可能是在雁门关外广武古战场上牺牲的汉家将士。传说北宋名将杨延昭(杨六郎)曾用封土堆伪装成粮草堆,骗过辽军,赢得了对辽战斗的胜利。为此当地民间流传下“六郎筑起谎粮堆,十万辽兵都吓退”的佳话,至今仍将这些封土堆称为“谎粮堆”。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广武汉墓广场·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雕像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广武汉墓·双阙门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广武汉墓(摄于2014年5月28日)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俯瞰广武汉墓


    雁门关南面的代县居于雁门关的后方,是援护雁门关的重要军事基地。代县因其北踞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而闻名于世。如今的代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更是完整,并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其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的边靖楼雄踞城中,宏伟壮观,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依然完好无损。现在边靖楼楼上还悬挂着明代“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牌匾。“声闻四达”因为牌匾长十米,高三米,据考证,目前为亚洲第一巨匾。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代县·边靖楼(摄于2014年5月29日)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代县·边靖楼“声闻四达”巨匾

 

    雁门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发生过不少战事,有的统计说1700多场,也有的统计为140多次。什么口径,怎么统计出来的,不得而知。反正战事不少。也许明朝建设雁门关的防御体系严密,也许雁门关处于二线内长城上,前面还有外长城挡着呢,所以没有查到此地漠北蒙元对明朝入侵的著名战事。

    历史上在雁门关发生故事最多的当属北宋杨家将了。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历史是这样的:杨业(?986年),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人。原名重贵,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杨业自幼追随北汉世祖刘崇,被世祖赐名刘继业,戏剧中常称杨继业。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广运六年),宋太宗征讨北汉,杨业被劝降宋。宋太宗恢复他的本姓杨氏,并将其名改为单名“业”。后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雁门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从背后突袭辽军,大败辽兵,是为雁门关之战。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也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兼任郑州、代州知州的职务。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欲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开始进展顺利,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后因东路部队出师不利,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从而被迫放弃收复的土地而撤军。杨业作为西路军副将奉命与潘美掩护四州民众南撤。他力主避敌锋锐,分兵诱其向东,设伏阻扼契丹军南下,保障民众转移。潘美、王侁不纳其策,强令趋朔州迎战辽军。杨业知此战必败,临行前约潘美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接应。遂挥军奋进,陷入重围,苦战终日,援军遁逃,杨业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绝食殉国。

    小时特别喜欢看《杨家将》的小人书,如杨业归宋、杨七郎打擂、双龙会、李陵碑、血战金沙滩、两狼山、智断潘杨案、穆柯寨、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故事至今还印象深刻。

    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一门忠烈,他们世代忠勇报国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于是被历代演义成“杨家将”的故事而广为传颂。这些故事虽虚多实少但仍为百姓津津乐道,传诵不衰。因为这些故事承载着一种精神,即视死如归忠贞报国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文化,体现的是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势必会代代相传下去。

    在代县城东10公里鹿蹄涧村是杨继业故里。20145月去山西游览,离开雁门关后经代县去鹿蹄涧村,拜谒了杨家将祠。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鹿蹄涧·杨家将祠(摄于2014年5月29日)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杨家将祠·戏楼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杨家将祠·牌匾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杨家将祠·享堂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杨家将祠·享堂内杨业和佘太君的塑像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杨家将祠·凌烟阁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杨七郎祠(东留属村)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杨七郎墓


    在近代史中,雁门关也曾发生过历史事件。

    清末,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一众王公随从,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从雁门经过时,曾在关门左侧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晚宿关南阳明堡。

    抗日战争期间,19379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关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

    19371018日,就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二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被称之为“雁门关大捷”。

    19371019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经过1小时激战,歼灭日军100余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摄于2014年5月29日)

 

    雁门关在明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军事防御功能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了。关城仅存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镇边祠前的一对石狮,一对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2009年以后,代县县委、县政府投资了5个亿在原来的遗址上重新修复起雁门关。如今雁门关景区主要分为两大块,分别是古雁门关景区(西陉关景区)和明雁门关景区(东陉关景区)。修复了天险门、地利门、瓮城门,复建了瓮城长城,建起了官署衙门和雁塔,把雁门古道彻底清理出来,铺设了青石板,砌起了砖垛口,古道两侧进行了生态绿化,复建了镇边祠,建起了边贸街,开设了商号、店铺和手工作坊……

    修复后的雁门关让我们看到当年的雄关气势,但感商业氛围浓了,少了历史的沧桑感。

    明代雁门关城,由大砖城、石城、北门瓮城和北门外的罗城组成,四城之间由城墙连为一体。

    大砖城坐北朝南,石条座底,上砌城砖,有门三座,曰东门、西门、小北门。

      东门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險”,亦称为天险门(门额上写的“天”字为古异体字,据说是武则天发明的,由于搜狗字库没有这个字,请参看下面的照片);其上筑楼,名叫“雁楼”,重檐之上悬挂有“中华第一关”的巨匾。这座体量庞大的城楼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关门之外北侧建有“靖边寺”,祀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李牧。里边还供奉古代与守卫雁门关有关的历代精英们的塑像。紧邻镇边祠的是雁门关驿站。历史上这里接待过许多帝王将相,毛泽东前往西柏坡途中登临雁门关,也曾在此做短暂停歇。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中华第一关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天险门,又称雁楼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古字“天險”石匾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门洞内古老的门道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镇边祠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雁门关驿站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驿站内住房


    与天险门相对,是西门。因门额嵌“埊利”二字,又称地利门。“埊”为“地”的古异体字,亦为武则天发明。地利门门道内的条石上古车辙的痕迹清晰犹存。城台上建有城楼,为“六郎庙”。上悬“宁远楼”蓝匾。地利门建有瓮城。瓮城门为小北门,未建城楼。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写“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 “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此联为傅山先生所书。据说原联为木制,与城楼和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付之一炬。瓮城城墙上还建有关帝庙一座。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地利门和宁远楼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地利门门道内的条石上古车辙的痕迹清晰犹存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瓮城小北门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从小北门看地利门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关帝庙


    关城之内还错落分布着点将台、关署、校场、兵堡、粮仓、武庙。 在雁门关关城外有很多有关杨家将的雕塑。这也许是景区为了迎合人们对雁门关与杨家将故事的感情而模糊了当年史实。当年杨家将守的是西径关,跟现在的明代雁门关不是同一个地方。这就跟把昭君出塞和宋徽钦二帝被掳说成当年走的雁门关一样,这些附会可能是一种寄情怀古的需要吧。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关署全貌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关署大门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雁门关关城城墙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城墙上看雁楼(东门)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城墙上看宁远楼(西门)


漫话长城(九)——九塞尊崇雁门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名不虚传。雁门关依山傍险,巍峨雄伟,山脊长城,其势蜿蜒。它在长城诸关中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它似乎成为边关出塞的象征,引起无数古今人物悲壮的的感慨。最后以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结束本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