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长城不是简单的东西走向的一条横线,它在山西牛帮口向南沿太行山又分出一条支线。所以内长城呈一个“丁”字形。前面已经说过,内长城从东起点北京结开始与外长城分手后,一路向西经北京、河北,至山西黄河边偏关的丫角山与外长城再次相连。这一条横线上分布着的内三关、平型关和外三关。下面再说说这一竖,即向南沿太行山分出的这条支线。
这一竖从牛帮口开始,沿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脊岭一路南下,经龙泉关、娘子关、固关、马岭关、黄榆关、峻极关,抵山西左权县的黄泽关,(另一说止于黎城县的东阳关)。
牛帮口是灵丘县西南境的军事交通要隘,它不仅是真保镇龙泉关与山西镇平型关在“二边”上的衔接点,又是沿太行山南下之长城的起点,是长城线上的重要节点。
这段长城修于何时?叫何名字?目的为何?在网上查了许久没有答案。那就权且称其为太行山长城吧。这一段长城纵贯南北,可面向西御敌。估计是为防备敌人由北向南攻入山西,然后向东迂回攻击北京吧,这只是揣测。这段长城的特点是,由于长城建在太行山上,地形险峻,所以只在隘口处设障,没有连续的城墙。

牛帮口位置图(源于网上)

太行山长城示意图(自制)
在太行山长城上有一座位列长城十三关的重要关隘——娘子关。娘子关坐落在太行山的井陉西口上。
井陉,为太行八陉第五陉,位列“天下九塞”,自古著名。井陉比较复杂,是一条复合陉道。以天长古城(宋代至建国初井陉县治城所在)为中心,分为东西两段、南北两支。北支经娘子关到阳泉,南支经固关到平定,然后在阳泉以西再会合,经寿阳、榆次去太原。此外,井陉道上的陉关众多,东有土门关、亮子岭、东天门关、白皮关(白石岭);西有娘子关、固关、西天门关、柏井堡等。
井陉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
顾炎武有“瞰下如临井,凭高似建瓴”的形容。《史记》记载:“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表明秦汉之时井陉道即可行车,但因山路崎岖,车不能并行,马队也不能并列,现有古驿道的遗迹可为之佐证。由于307国道、石太铁路、青银高速均选择绕过白石岭,从而使东天门这一段古陉道保留了下来。陉关门洞下有两条深刻在青石路面上的车辙最引人注目,这个车辙的宽度恐怕就是秦始皇车同轨时的标准轮距吧。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先驱丁文江先生认为:“太行山的路没有哪条有井陉重要,因为它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路”,这车辙印痕应该就是依据。在陉道旁有一座“立鄙守路”石室,至今保存完好。这座建筑重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距今200多年,是在白石岭设的古驿铺。和秦皇古驿道相比,它远远算不上古董,但却被称为我国邮驿史上的活化石。“立鄙守路”四字出自《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就是把路两旁栽植树木作为路的标志,设置馆舍以接待过往的信使与官员的意思。“鄙”在这里应做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解释。
井陉有如一条扁担,一头挑着太原,另一头挑着石家庄,乃冀晋通衢要冲。从古至今,两千多年前的秦皇古驿道,百年前的正太铁路,当代的S037省道都是沿着这条通道穿越太行山,把河北山西两省连接起来,组成一幅古今交通图。

井陉示意图(源于井陉古驿陈列室)

天长古城·宋代至建国前井陉县县治所在地

天长古城·古城墙文保碑

天长古城·瓮城门

天长古城·瓮城

井陉·古陉道

井陉·东天门

井陉·东天门门洞内的车辙痕迹

井陉·秦皇古驿道


井陉·立鄙守路古驿站


井陉·整修后的古陉道

井陉·白皮关


井陉·井陉古驿道文保碑

井陉县现在的政府所在地微水镇
西段有娘子关和故关(旧关)护卫。这样对京畿起到双保险的防御作用。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后因唐太宗李世民胞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故得今名。但仅为传说,并无信史可据。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何排第九?前八是谁?不详。娘子关的重要性同隔山相对的土门关相似,为出入山西河北的咽喉,在于控制太行井陉这条通道。这种形势使它既成了“三晋门户”,又成为“京畿藩屏”,对保障山西或北京京畿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娘子关坐落在太行山脉西侧井陉北支西口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最早修建于隋朝,现存的关城则是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所筑。关门前是一条坡度较陡的石铺古道,绵河从娘子关城西北流来,在关下穿过井陉东流至河北平原中部。
娘子关城分上关、下关;东门为上关,南门为下关。顺古道上去是南门。南门东侧倚山而建,沿山势几乎直上直下的陡脊上现存有约几百米的长城城墙,像飞起来一样。南门为石灰岩条石砌筑的券门,券门上方嵌入的石匾额刻“京畿藩屏”。城台上建“宿将楼”,为重檐歇山式,四面有雉堞固护。复檐悬有“天下第九关”匾额,更显关城雄伟高大。城楼石柱上镌刻有两副著名楹联:“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进入城内是一条宽约3到5米的古街,全为石板铺砌。街两侧保留着明清时的民宅建筑,街中央建有一个过街楼。今天仍然有不少当年的军户与守关人的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不长的古街走到尽头是东门。东门为一般的砖券城门,方方正正,两侧已无城墙。门额刻“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垛,上建一座单檐歇山式门楼。
2012年游览娘子关的时候,我们见一老人在院外乘凉就与其攀谈起来。我问娘子关哪里算关里哪边算关外,他说要看什么时候,唐朝西边算关里东边算关外,首都变北京了就得反过来,真是挺有意思的,也很有道理。他们已在这里住了好几代了。城虽不大但还是很有特色,特别是那青石板的路和路旁的民居。
在近代史上,清末的晋东辛丑之战,抗日初期的娘子关防御战、百团大战,解放战争的攻坚战都发生在这里。由于娘子关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历史上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明代晋中三杰的乔宇,以及李自成等多在此凭吊、题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娘子关更是声名远播。

娘子关(摄于2012年7月12日)

娘子关·南关城门

娘子关·关城内·城楼石柱镌刻着:“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楹联

娘子关·城内民居

娘子关·过街楼

娘子关·城内街道

娘子关·东关门城楼
娘子关除了雄险之外,还多了一丝秀美,这是其他名关所不具备的。娘子关古称“苇泽关”,正是因为此地自古泉水丰富、芦苇茂密而得名。闻名遐迩的“娘子关瀑布”在关城北面的桃河北岸的山崖上宣泄而下。文革时步行串联去延安曾路过这里,那时正值隆冬,瀑布都冻成冰挂,印象深刻。桃河绕关而过,奔流不息。

娘子关·关城外的桃河(绵河)
娘子关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房舍多为石头垒砌,每间房子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村里的“苇泽泉”因响声很大又被称为“咕嘟泉”。汩汩的泉水声昼夜不停,是这个村子独有的乐曲。石板路旁清冽的泉水穿村而过,每户的门口或院内都留有水道,泉水或门前,或屋后,或院内自然流动,家家户户被水围绕,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画卷,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人家”。清澈的泉水孕育了娘子关厚重的历史文化,演绎着世世代代的生命乐章。

娘子关·苇泽泉水穿村而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