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2022-05-07 14:14:09)
标签:

长城·漫话

飞狐陉·倒马关

分类: 旅行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内三关的第三关是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75公里处,自古以来就为战略要冲。战国时已有倒马关,不过那时称“鸱之塞”,是中山人为抵御晋国(后为赵国)的入侵修筑的。后来“鸱之塞”并没有抵挡住赵国的入侵,落入赵国手中,改名“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东汉北部边境,东汉政府迁徙雁门(汉郡治在今右玉)、代郡(今蔚县)、上谷(今怀来)三郡居民于常山关(今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扰。北魏改称“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踣”为跌倒之意。鸟都难飞,马到此也要摔倒,可见其艰险。

    现存倒马关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倒马关城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倒马关城。墙为黄土夯筑外砌条石和毛石。关城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东西门外各设瓮城。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流过。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

    倒马关具体扼守的是哪一条古道,与前文的紫荆关面临同样的问题,也是众说不一。有飞狐陉、飞狐道、唐河道、灵丘道,乃至蒲阴陉等诸多说法。

    倒马关的位置是确定的,关城扼守的道路也是确定的,所谓说法诸多就是那条道路的称谓问题。

    先说飞狐陉。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或飞狐峪。该陉起于河北涞源,经涞源上庄乡、蔚县曹庄子村,大宁村、岔道村、北口村至蔚县县城。是沟通蔚县盆地与涞源盆地的一条南北向的唯一通道。飞狐陉是一道幽深峡谷,明崇祯时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在其《飞狐口记》中形容飞狐口的山势如“千夫拔剑,露立星攒”,山路“回首万变”,如“珠曲蚁穿”,高处“有如天门”,深处“令人旋踵转足”。由此可见其凶险。飞狐陉是历史上燕赵通胡的要道,也是古代游牧民族铁骑南下的通道之一。所以历代都设重兵防守来自蒙古草原游牧人的偷袭。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飞狐峪·北口(摄于2017418日)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飞狐峪·一炷香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飞狐峪·箭眼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飞狐峪·南口


    从蔚县到涞源的这条道路就是飞狐陉是公认的,没有疑义。但过涞源后就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涞源往东到易县,是飞狐陉的继续,而不是蒲阴陉,蒲阴陉另有其道。这个在前文中已经提到。第二个观点认为飞狐陉到涞源后继续往南,经倒马关走唐河道直到唐县。这一段有的称飞狐道。前文提到:以涞源为中心,向东是易县,向北是蔚县,向西是灵丘,向南是唐县,以此东至西,南到北构成一个十字,涞源处于交叉点上。按照第二个观点那即一竖就是飞狐陉,而那一横就是蒲阴陉了。这个观点是在传统飞狐陉与蒲阴陉说法的基础上分别向西和向南延伸了一下,也不失为一种思路。按照这一个说法,与紫荆关建在蒲阴陉上和倒马关建在飞狐陉上的说法相一致了。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飞狐陉与蒲阴陉走向示意图(源于网上)


    再说唐河道。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从蔚县盆地穿越飞狐峪到达涞源后,并不能到达华北平原。涞源仅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盆地。不是蒙古高原去华北平原的目的地,而只是个中转站。

    从涞源通往华北平原确有两条道路可行,而这两条道路的形成则与两条河流有关。一条在东面,沿拒马河东出易县,就是所谓的“拒马道”,也就是清顾祖禹认为的“蒲阴陉”。另一条在南面,依唐河南下唐县,就是所谓的“唐河道”。战国时期当年的白狄(北方狄鲜虞部落)从雍州北部(今陕北)东迁穿过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建立中山国,主要走的就是唐河道。由于他们熟知这条道,便在唐河河谷修筑了关隘“鸱之塞”(明朝称倒马关),以防晋国利用这条道路入侵。但二百年后还是被三国分晋后的赵国破防,致最后亡国,这是后话。这段历史说明倒马关在唐河道上应该没什么疑问。而上述的第二个观点也是与此重合的,所以认为倒马关建在飞狐陉上。

    接着说灵丘道。

    公元四世纪鲜卑人创建的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大同)。为占领中原,调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百年开凿修建了从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达灵丘盆地,再自灵丘南下,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至唐县后直抵中山(今河北定州)的一条道路。因道出灵丘(今山西灵丘),故史称灵丘道。此事有历史记载,见于《魏书•高祖纪》:太和六年(482),“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以道出灵丘县,故名。初,北魏于天兴元年(398)治直道,自望都县(今河北唐县东北)凿恒岭至代郡(治平城县,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太延二年(436)又通莎泉县(今灵丘县西)道。灵丘道即在前 “直道”基础上加以修治而成。从灵丘道自灵丘以南的走向看应与前述唐河道是重合的当无问题。

    灵丘道为当时从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灵丘道的修建,为北魏平定中原剑指洛阳开辟了一条道路。北魏皇帝数次由灵丘道出河北河南巡游,在唐河峡谷留下许多遗迹。孝文帝敕建觉山普照寺皇家寺院遗址则是其代表。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觉山寺塔·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觉山寺·辽代高僧灵塔

 

    从史籍看,灵丘道始称飞狐道源自中唐。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率军讨伐河北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等的叛乱。正欲乘胜挥师北进时朝廷发生了 “泾原兵变”,李晟接到诏令回师勤王。资治通鉴·卷二二九·唐纪四十五记载:李晟自定州“引兵出飞狐道,昼夜兼行,至代州(今大同)” 此飞狐道即指北魏的灵丘道。至于为什么灵丘道又称为飞狐道,可能与涞源县在唐朝称飞狐县有关。

    由此可认为唐河道、灵丘道、飞狐道其起始点各有不同,但进入唐河谷道后应为同一条道路,而不同时代的名称又有所不同。而飞狐陉与飞狐道称谓是两种叫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重要的是建在这条道路上的倒马关确是历代的重要关隘。

   在古代,倒马关这里发生过许多战争,同时还留下不少传奇故事。传颂最多的应该就属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杨六郎了。杨六郎在此镇守二十多年,经常与辽军对垒。由于杨六郎能征善战,辽兵只要知道他在此镇守,就胆战心惊不敢轻举妄动。如今倒马关附近还留有诸如插箭岭、走马驿等与杨六郎的传奇故事相关的古代地名。

    在现代,倒马关有一场鲜为人知的战斗。这场战斗就是抗战初期的“夺取倒马关”之战。这是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的一场前哨战。倒马关是西通平型关的交通要道,为确保在平型关歼灭日寇,八路军一一五师决定在平型关战斗打响前,先期占领倒马关,以阻日寇东援。在战斗中二连副连长李盛才带一个排从倒马关东城迂回过去,抢占了唐河北岸的山坡高地,从后面对敌人实行包抄。遭到南北夹击的日军不得不放弃倒马关狼狈逃窜。倒马关战斗虽小,却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的第一战,它完整实现了作战意图,展示了鲜明的战术特点,开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战之先声。

    如今的倒马关早已看不到古时的雄姿了。倒马关关城的遗址就在现在的倒马关村中乡卫生院旁边。古时的灵丘道已成为宽阔的乡道从村前通过。据说保涞公路的开工建设,使倒马关城遭到破坏。用拆了各城门上的石条建起了倒马关大桥,随后城墙也大部分被毁坏,现仅存东城门的一个侧门。我们看到村口竖有“倒马关”的碑石后由此进村,找到了倒马关的东门遗址。看到破败荒芜的券门,不禁令人唏嘘。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倒马关·由于修路城墙被切断了,此为修复后的断头城墙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倒马关·全国文保碑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倒马关·东门遗址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倒马关·残存的城墙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

漫话长城(七)——飞狐陉与倒马关倒马关村(摄于20174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