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2022-05-05 15:07:52)
标签:

长城·漫话

蒲阴陉·紫荆关

分类: 旅行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内三关的第二关是紫荆关,居内三关的中间位置。

    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而得名。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紫荆关秦汉时称上谷关,北魏称子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宋初时还叫过金陂关,到宋朝中叶始改称今名。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后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沿袭旧制没有多少拓展。明灭元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镇守北平的将领华云龙的奏请,在对紫荆关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历代都对紫荆关不断地修筑,至崇祯时代。

    紫荆关没有建在长城的边墙上,而是建在边墙内。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这种大城套小城的关城结构在万里长城的各关城中独一无二。

    紫荆关面水靠山,四周形成天然屏障,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方舆纪要》卷12易州中描述紫荆关:“关东有柏梯、连泉、大寒、八砦、唐胡、退鱼、佛儿诸岭;关北有拒虏、耽迟、鞍头、箔儿、骆驼诸岭;关南又有接天岭,关西有簿儿岭,参差接连,真天设之险也” “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防戍最切。”  实际上紫荆关的地势并不如描述的那样雄险,其重要性在于它的地理位置。

    现在普遍的说法,紫荆关处于太行八陉中蒲阴陉上。但通过在网上浏览发现,关于这里是不是蒲阴陉目前还尚存许多疑义。下面就此归纳一下列举出来。

    关于太行八陉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末年郭缘生的《述征记》:“太行山首始于河内(指河内郡,今沁阳),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这个表述比较概括,对五、六、七三个陉只说了“在中山”(指古中山国的疆域内),没有具体指向。后来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中说“紫荆关,在保定府易州西八十里,山西广昌县东北百里(广昌即今涞源)。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控扼。自昔为戍守处,即太行蒲阴陉也。”说白了就是认为涞源经紫荆关到易县这一路就是蒲阴陉。这一观点成为后来学界的依据。目前对蒲阴陉的解释基本都用这一讲法。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太行八陉示意图(源于网上)


    但随着后人的实地勘察和分析,认为这一说法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我们可以展开地图看一看,先找到河北涞源。涞源古称广昌,最早西汉置广昌县,隋仁寿元年更名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明洪武初复名广昌县,1914年民国大规模整顿更改重复县名时,为避免与江西广昌县重名,更名为涞源县,(因是涞水发源地,故名)。

    以涞源为中心,向东是易县,向北是蔚县,向西是灵丘,向南是唐县,以此东至西,南到北构成一个十字,涞源处于交叉点上。从蔚县到涞源,再从涞源到易县,这样就构成了一个“L”形。传统的说法,那一竖是“飞狐陉”,那一横就是“蒲阴陉”。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传统上对蒲阴陉与飞狐陉的图解(自制图

 

    针对传统说法产生了以下几个不同的观点:

    第一,认为飞狐陉与蒲阴陉本属一陉。“是文人为了凑成‘八景’式的‘八陉’,硬把它分为两陉。”。这个观点认为就是为了“凑数”,生把一条陉分成了两条陉。

    第二,认为,“把涞源至易县的道作为蒲阴陉,是南辕北辙。而把这条道作为飞狐陉的自然延伸似乎更为合理,因此涞源应该是飞狐陉的中点,而不是终点”。(与上一观点相同)。再进一步分析:从其他陉道来看,还没有一个陉道与另一个陉道在道中相接的。而且在蒲阴西北的太行山,历史上原本就有两条独立的重要通道,一条即为涞源至易县的拒马道;另一条则是由山西灵丘沿唐河而下,经走马驿、倒马关而至蒲阴城的唐河道。灵丘城南二十里的隘门峡被认为是蒲阴陉的入口。所以真正的蒲阴陉应该是唐河道,其重要的陉关应该是倒马关。这个观点认为这个“L”形的道路应该就是飞狐陉,而西面的唐河道才是蒲阴陉。按此观点飞狐陉与蒲阴陉在太行八陉中的排序就该对调过来了。不过总数还是“八陉”。

    第三,另有学者认为,蒲阴陉,是涞源到保定的通道。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所著《唐代交通图考》中认为,涞源是个交通枢纽,五道并出:涞源到蔚县是北道,经飞狐关;涞源到灵丘是西道,经天门关(也叫石门关,或隘口关);涞源到易县是东道,经子庄关(即紫荆关);涞源到保定是东南道,经五阮关(和五回岭)(此处不认为紫荆关就是《吕氏春秋》所称为“五阮关”);涞源到定州是西南道,经倒马关(和倒马岭)。他认为,在这五条道中,蒲阴陉当是去蒲阴城的东南道,而绝不是紫荆关到涞源的东道,很多人都把飞狐东道当蒲阴陉,这是被清顾祖禹误导了。此观点基本上也是认为那个“L”形的路,即蔚县—涞源—易县就是飞狐陉。而蒲阴陉应是涞源—五回岭—蒲阴城的东南道,即五回道。

    第四,认为按一般陉之命名,多是这条陉道上的一个地名,比如军都陉,飞狐陉。蒲阴陉应该得名于蒲阴这个地名。有记载,战国有曲逆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曲逆县,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顺平。东汉建武初复原名,东汉元和三年(86 年),汉章帝因恶其名,改曲逆为蒲阴。治所在今河北顺平县东南子城村。蒲阳河古称蒲水,《水经注》称,蒲水出蒲阳山,其水东南流,经蒲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城在水之阴(即河流的北侧),故汉章帝改名蒲阴城。旧时沿着河谷经县城向西北有一条穿越太行山的古道,向北到涞源县城后再折向西,通往山西灵丘,这就是太行山八陉之一的古蒲阴陉。这个观点基本与第三个观点一致。但是通过命名逻辑推导来的。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对太行八陉中蒲阴陉与飞狐陉的不同解释,蒲阴陉与飞狐陉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示意图源于网上)


    第五,是一种组合论。对照前面提出的那个“十”字形看,认为飞狐陉与蒲阴陉在共用西半截的两条支线:从涞源盆地向北可进入蔚县盆地,也就等于进入了大同盆地;从涞源盆地向西可进入灵丘盆地,过平型关后等于进入了忻定盆地。至于“蒲阴陉”和“飞狐陉”的东半截则分别是从河北平原沿北易水,以及沿唐河进入涞源盆地的道路。显然以涞源为中心的四条线路有各种各样的组合。这只是提出了一种思路,没有明说哪个组合是蒲阴陉,哪个组合是飞狐陉。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组合论示意图(源于网上)


    从上述各种观点可见,各有各的道理,但基本一致的是否认清顾祖禹的观点,而蒲阴陉则另有其道,但具体应是哪条没有定论。此外还有其他的论点就不赘述了。研讨此话题非我所学所能,仅出于一种好奇。现罗列于此留给有兴趣的朋友探究吧。

    紫荆关因其军事地位重要,历史上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中说:“于忠肃公(于谦)曰:险有轻重,守亦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噤喉。论者常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什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什之七。正如秦人守函谷,而不知武关不固,咸阳遂倾。蜀人守剑阁,而不知阴平已逾,成都先丧也。欲保京师,则紫荆不可不防;...”于谦的论述道出了紫荆关的重要性,同时也道出了其薄弱的问题。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正如于谦所说“并为畿辅噤喉”。

    紫荆关的战略地位被敌人所觊觎,历史上在此曾发生的大小战斗达100多次。其中发生的几次大战,结果多是守方失利。如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兵困中都。再如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九门之外成战场。这两次紫荆关被攻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敌方攻不下居庸关而改道攻取紫荆关。古人视居庸关为背,紫荆关为喉,是说紫荆关更为紧要,因为它更易被攻取。清人顾祖禹比较内三关形势,称紫荆和倒马“皆平夷旷衍,无高山大陵之限,骑兵便于驰突。惟居庸重冈复岭,关山严固,三关之守,居庸险而实易”。正如于忠肃公所说:“寇窥紫荆,其得入者什之七。”。可见紫荆关是易攻难守。

    紫荆关作为防守西北方向的关口,北面以拒马河为堑,地势却较平坦,危绝处在南门。南门有三道,第一道在今坡下村的山谷中;过第一道门向北山势陡峭,有古道称十八盘,全长约十公里,盘旋向上;到山顶是二道门,也称南天门;南天门之后是第三道门。南门有防御纵深相对险峻易守些,但不属于防守方向。北门外平缓的拒马河不足以抵挡住凶猛的马队冲击。这样的地理条件,确实很难说是易守难攻了。“漠漠天青接大荒,高楼极目势苍茫。长城夜月防荆岭,铁马西风下范阳。”(范阳即今北京南面的涿州)清人姚坍在他的《易州怀古》诗中也道出紫荆关防守的困局,荆岭长城难挡铁马西风。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紫荆关示意图(源于网上)


    如今紫荆关关城得到了部分修复,其代表性的建筑是紫荆关北门。关城北门建在拒马河谷地南岸,坐西朝东是个侧门。条石砌筑的关门之上嵌有石额两重,上重题为“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落款署:“聊城傅光宅书”。“河山带砺”出自《史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大致意思是即使黄河细小如带,泰山平如磨石,也会永远国泰民安,恩泽延及后代。在紫荆关,河是拒马河,山是太行山,套用于此也算巧妙。题字人傅光宅(15471604)是明山东聊城人,字伯俊,号金沙居士。万历五年进士。授知吴县,擢御史,疏荐戚继光。坐事改行人司正,迁南京兵部郎中。累迁重庆知府,参预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官至四川按察副使分巡遵义,改督学政。他曾为戚继光仗义执言而被罚俸两年。这幅字他题于“万历丁亥夏”,那一年是公元1587年,万历十五年。有谁会想到正是题完这幅字后半年多,他所为之仗义执言的一代名将戚继光郁郁而终。关门下重石额题为 “紫荆关”三字,字迹苍劲有力,浑厚古朴,不知为何人所题。

    2017年4月18日曾来到紫荆关游览,由于时间关系仅登上关城北门,就算打个卡。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漫话长城(六)——蒲阴陉与紫荆关

    “雄城西接太行山,宣大咽喉在此间。昙寺云烘盘古道,荊花色紫满秋关。河横拒马成天堑,孔溅飞狐表地阛。一带戍垣危绝处,频闻野鸟语闲闲。” 如今铁马金戈已成过往,清乾隆时期曾任易州知州黄可润的这首诗确也道出了今人的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