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建都纪念阙位于广安门桥与白纸坊桥之间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绿地上,西侧紧邻西二环路,东侧濒临西护城河,是2003年北京为纪念北京建都850周年而建的。
从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于燕京(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为燕京)营建中都开始,到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完颜珣离开中都南迁到达汴京(开封),中都作为金朝都城共61年。这也是北京建都之肇始,距今已有860年了。
中都城是将辽南京城(后称燕京)城郭向东、西、南三方向扩展约三里,北城墙垣没有什么改变,这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中都城周37里余,近正方形,北比南略长些,故址略当宣武区西部的大半。
按现在地图说,宣武门内的翠花湾是金中都的东北角(有官方标记);丰台区凤凰嘴村是金中都的西南角(从三处城垣遗址可推定);海淀区羊坊店东路一带是西北角;北京南站(原永定门火车站)南边的洋桥北里一带是东南角。(此一说与网上所说略有差别,待专文说明)
中都城城门十三座。南面居中为丰宜门,右为景风,左为端礼。东为阳春、宣耀、施仁。西为丽泽、灏华、彰义。北有通玄、会城、崇智、光泰诸门。
至今这些城门的名字还有两个活着,一个是丽泽,有丽泽桥和丽泽路,还有丽泽商务区,都在原丽泽门附近;一个是会城门,至今还有这个地名,附近还有个会城门公园,会城门路,会城门桥等。还有一个彰义门已渐被现在的北京人所淡忘了。小时候经常听老人把广安门称作“zhāngyèmen”,一直不解其意,长大后才知是“彰义门”,“义”字有些音转。到现在很难再听到有人把“广安门”称“彰义门”了,这个名字已淡淡退出人们的记忆。当然老人所说的“彰义门”非金中都的彰义门,而是明代的彰义门(明代广安门称广宁门,又称彰义门;清道光年间为避讳改为广安门),金中都的彰义门与广安门在同一轴线上,推想约在现在的广安门外的湾子附近。此为题外话。
宫城在城中而稍偏西南,从丰宜门至通玄门的南北线上,南为宣阳门,北有拱辰门,东、西分别为宣华门、玉华门,前部为官衙,北部为宫殿。正殿为大安殿,北为仁政殿,东北为东宫,共有殿三十六座。此外还有众多的楼阁和园池。
纪念阙现位置就是金中都宫殿主殿大安殿遗址。上世纪90年代拓宽二环路时曾挖掘出石碑,经考证这里是金宫殿的主殿大安殿遗址。
阙最早为古代城门、宫门前两边的观楼,起瞭望作用。后演化为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两个相峙对称的具有装饰和象征意义的建筑。阙一般包括台基、阙身和阙顶三部分。
北京建都纪念阙由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中心设计。这座纪念阙由座基、柱身、顶盖三部分组成。地面采用花岗岩石材铺装。阙身南北两面刻有“金宫殿故址”五字;西面是宣武区人民政府《北京建都纪念阙记》,东面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撰写的《北京建都记》。地面基底四边为斜坡,南边斜坡上刻《金大事记》,北面斜坡刻《北京建都记》。花岗岩基座四角之上为四根高850厘米青铜柱,寓意建都850周年。纪念阙顶部为青铜斗拱造型,象征金中都宫殿。四面花岗岩基座上正中有四只分别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青铜辟邪(看造型应是1990年“西厢工程”时出土的铜辟邪放大版)。纪念阙南北花岗岩地面上,分别嵌有青铜制的“大定、贞祐年间(公元1160-1215年)金中都平面图”和“金中都城与明清北京城位置对照图”。地面基地四角有根据史料记载以铜材仿制的四个金宫殿柱础,与纪念阙顶部斗拱相互应和。纪念阙东侧临护城河河岸的护坡上排列有五只铜辟邪,辟邪下是铜制的海水江崖斜坡,夏天可有水顺坡流下形成动态的景观。
总体看这座纪念阙内涵丰富造型别致古朴大方经久耐看,可以说是个不错的作品。

1·北京建都纪念阙(手机拍未得完整全貌)

2·基座和铜辟邪

3·基底南侧斜面镌刻《金大事记》

4·基底北侧斜面镌刻侯仁之撰写的《北京建都记》

5·南侧地面镶嵌的《大定、贞祐年间(公元1160-1215年)金中都平面图》

6·北侧地面镶嵌的《金中都城与明清北京城位置对照图》

7·铜材仿制的金宫殿柱础

8·坡下的五只铜辟邪和铜制海水江崖

9·金中都位置图
附:北京建都纪念阙碑文
侯仁之先生撰写的碑文《北京建都记》
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
金中都以辽南京旧城为基础,扩东、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旧。城池呈方形,实测四面城墙,东长4510米,西长4530米,南长4750米,北长4900米。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十三门。城内置六十二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四面各一门。正南宣阳门内有街直通皇宫应天门前之横街,两侧建千步廊,廊东有太庙,西有中央街署。宫城位居皇城东偏,宫室建筑分为三路,结构严谨。中路殿宇九重,前有大安、仁政两殿,为常朝之所,后有后宫,为帝、后所居。主殿大安殿建于三层露台之上,规模宏伟。东路有东宫、寿康宫、内省诸建筑,西路有蓬莱院、泰和宫等建筑。宫城内西南隅凿鱼藻池,建鱼藻殿,以为宫城之内苑,故址即今白纸坊桥西之青年湖。宫城迤东置太子东宫,迤西为同乐园,有瑶池等湖泊。
中都城之扩建,将西湖即今之莲花池下游河道纳入城中,导流入同乐园湖泊及鱼藻池,又经皇城前龙津桥下,转而向南,流出城外。公元1990年,在右安门外大街迤西之凉水河北岸发现其水关遗址,已就地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中都近郊建有行宫多处,其最著名者为万宁宫,故址在今北海公园处。元朝继起,就其址规划扩建大都城,遂为今日北京城奠定基础。
公元1990年西厢道路改造,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区滨河路两侧,探得金中都宫殿夯土十三处,南北分布逾千米,并作局部发掘,从而确定应天门、大安门和大安殿等遗址位置。公元2003年为金中都建都850周年,应宣武区人民政府之约,撰文以记北京建都之始,刊石于金中都大安殿故址之前。
侯仁之
二○○三年九月二十日
《北京建都纪念阙记》
北京正式成为国都始于金代,时名中都,其城址中心在今之宣武区境内。值此北京纪念建都八百五十周年之际,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于金中都皇宫大安殿故址建阙,特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撰写《北京建都记》,以激励今人,昭示后人,传承深厚历史文脉,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以史为鉴,与时俱进。
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
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