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2014-01-13 09:29:42)
标签:

行走京城·历史地标·

辽南京燕角楼故址

分类: 行走京城·历史地标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如果乘车从西向东跨过广安门桥时,就会看到右侧桥下南线阁北口东南角有一座顶部有鸱吻造型的石牌楼。为此我专门去看了一下,原来这是一个“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标志。由此使我产生了进一步了解辽代和辽南京城的兴趣。

    据查百度百科介绍:“辽朝(907~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辽”。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8年定都临潢府。936年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983年改为“契丹”,1066年改为“大辽”。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由此可知辽朝国祚218年,疆域广阔,因其与宋朝长期南北对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辽朝随着疆域的扩展“先后形成五京制度。五京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

    公元936年契丹人吞并了燕云十六州,占领了幽州城。辽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陪都,因为其在大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南京”。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为燕京,所以后又叫“燕京”。

    辽朝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一国两制),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辽南京就是其统治当地汉人的重要政治中心,作用非同一般。

    这一时期的南京城垣就位于今天的广安门地区,其基础就是唐时的幽州城的旧址。

    查阅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一书描述了辽南京城的四至:“辽南京城的东垣在现在的烂漫胡同西侧一线;西垣在今小马厂、甘石桥、双贝子坟偏西一线;南垣则在今白纸坊东西街稍北一线;北垣大致在今白云观以北一线。”“纵穿南京城南北的大街由拱辰门直到开阳门,相当于现在牛街到南樱桃园一线;贯穿全城东西的大街则自清晋门直到安东门,大致现在的广内、广外大街一线。”

    南京城呈矩形,城内共有8门,东为安东、迎春,西为显西、清晋,南为开阳、丹凤,北为通天、拱辰。城内西南角修建子城,又称大内,四面设门。西门称显西门(与大城城门名称重复,因为子城修建在外城西南部,其西墙与外城西墙重合,共用一个城门),东门称宣和门,北门称子北门,南门称南端门(又称启夏门)。南门两侧有小门,称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和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

    子城位于南京城的西南角,约占南京城的四分之一。因为子城的西南、西北、东南三个角都与城墙相交,只有东北角独立,所以建立了角楼,称燕角楼。燕角楼又称为燕阁,由燕阁音转成了线阁,于是贯通这里的南北走向的南线阁路、北线阁路地名也由此而来。南北线阁路成为确定辽子城位置的重要参照坐标,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

    有意思的是小的时候常听老人把南线阁的“阁”字读成“gǎo”(搞音),至今不解其意;而“gǎo”的韵母与“角”字的韵母相同,不知有何关联。于此联想,天津有个三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里的“阁”也读作“gǎo”。真不知这个“gǎo”的读音始于何时源于何地,这还要请教语言学家了。此是题外话。

   

    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就竖在了南线阁北口东南角。纪念牌楼由白色大理石构建。牌楼顶部正脊饰有唐式鸱吻,牌楼上段两门柱之间悬挂一个青铜的云纹图案圆环,圆环中间镶镂空的“燕角”二字,据说“燕”字是玺文体,“角”字是金文体。石牌楼整体造型优美,古朴浑厚。据说这个牌楼是中央美院王悝的获奖作品。在燕角楼纪念牌楼台基左右两侧还镶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宣武区政府2004年10月1日立的“辽燕角楼故址”碑,一块是“辽燕角楼故址”介绍。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1·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2·牌楼中间悬镂空“燕角”二字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除了燕角楼故址外,还有两个有坐标意义的标识。一个是樱桃园的辽开阳门故址碑,一个是菜市口的辽安东门故址碑。

    辽开阳门故址碑坐落在白纸坊西街与右安门内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西北角的绿地内,不很起眼。这里属南樱桃园,如果乘10路车南行在南樱桃园路口北下车即可看到。按碑上的介绍,辽开阳门就在这个十字路口上。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5·辽开阳门故址碑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6·辽开阳门故址碑——南京平面图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7·辽开阳门故址碑——简介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8·辽开阳门故址碑的位置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9·辽开阳门故址位置——白纸坊大街与右安门内大街交叉路口

 

    辽安东门故址碑在菜市口西路南的绿地内。以前曾路过看见过。不过现在这里被围墙圈了起来成为地铁的工地了,这块碑可能暂时拆除了。按介绍辽安东门在烂漫胡同北口附近。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10·位于菜市口西路南绿地内的辽安东门故址碑(此照片源于百度图片)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11·辽安东门故址简介(照片源于百度图片)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12·莲花河——辽南京西护城河

    从辽南京建立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了。在这1000多年间北京城历经沧桑,那时辽代的建筑基本都已经无迹可寻了。但庆幸的是当时辽南京城里尚有两处建筑健在,值得珍惜。

    这两处首推天宁寺。天宁寺在辽南京的西北部。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初名“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隋称“宏业寺”,唐开元时改称“天王寺”。初建时的塔是木塔,后被焚毁。到了辽代,契丹人在南京广建寺院,位于南京城内的天王寺很受重视。辽天庆九年(1119年)为之修建了一座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高大雄伟,这就是现存的天宁寺塔。元代,寺院毁于兵火,只有砖塔尚存。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宣德年间(一说正统年间)又改称“天宁寺”。可以说现在的天宁寺塔是辽南京那个时代的真实见证。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13·天宁寺塔

 

    再有一处是法源寺。法源寺在辽南京城的东南部,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法源寺虽然初建于唐朝,但现在的基础形成于辽代,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北京的历史地标——辽南京燕角楼故址纪念牌楼
14·辽南京位置图(根据《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描述的四至绘制)

 

(本文有关资料源于网络和《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