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场减持不可小视  修改减持规定存在必要

(2017-12-01 07:20:48)
    限售股究竟是不是近期市场下跌的一个主因,限售股究竟是不是中国市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利剑,四大报集体发声,主要观点是限售股并非市场洪水猛兽,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但是从新浪网友的评论看,似乎不太认同四大报的观点。新浪调查证明94.7%的网友认为限售股是洪水猛兽,89.5%的人认为会改变市场中长期走势,93.6%的人认为会前抛售。这是上午笔者查看的结果。
    阿健_2016[北京]
现有规则漏洞百出,企业造假上市年年做假账,大股东到期清仓式套现。请问四大报,中小股民怎能不恐慌?!
  Tesley的右手边[上海]
上海银行一字跌停是幻觉
  把自己都输了[浙江杭州]
你们怎么知道要解禁上市公司不会减持呢?老百姓只知道A股市场头上顶着个大雷,随时会爆炸!市场减持不可小视 <wbr> <wbr>修改减持规定存在必要
 thomastyx[广东深圳]
除了忽悠 还会拍马屁   这报纸还有公信力  还四大报  呵呵  互联时代拒绝被忽悠
   是四大报逻辑严密的论证存在问题,还是市场网友的观点存在偏差?笔者不做任何的评价,留待市场投资者自行判断。
   笔者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投资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限售股解禁对市场的冲击,确实中国股市的限售股解禁问题不能够轻视,中国股市最多的公告之一恐怕就是铺天盖地的减持公告,刺眼的清仓减持也不在少数。很多股东即使冒着违规的风险也要减持甚至清仓减持。中国减持缘何不断,一方面是一股独大,即使减持也不会失去控股地位,部分兑现落袋为安的冲动很强,其次是很多财务投资者在上市前夜突击上市,说穿了所谓的财务投资者很多就是灰色利益链条,就是一种利益输送,一旦上市解禁,就会马上清仓走人,三是部分董事会秘书,就是职业上市掮客,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获得上市公司股权,推动公司上市,一旦成功马上离职,寻找下一个目标,这种人限售股解禁是不会等待的,四是中国很多公司上市不是为了做大主业,而是为了股权增值等待减持的,一旦解禁,各方股东套现离场的欲望十分强烈。五是一些国有改制公司,其内部职工股较多,持股非常分散,盈利空间巨大,一旦可以抛售,抛售的欲望较为旺盛。
  所以面对限售股解禁冲击,一些华丽的理由未必能让市场信服,让投资者释怀,毕竟减持需要市场拿真金白银来承接,而不是依靠空讲来承接,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对于减持制度的完善,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到证监会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与市场投资者的期望相比可能依然存在距离,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在于一些专家不太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大宗交易,第一个减持规定大宗交易就埋下了隐患,但某些专家为其证清白,最后成为清仓减持的重要方式,证监会不得不重新修订,新的减持规定上市公司首发上市前股东及非公开发行股东在解禁后连续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大宗交易的受让方需要遵守6个月的限售期。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遵守前述比例的基础上,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总数的50%。但是依然保留大宗交易的方式,让减持比例停留在较高的位置,市场隐忧没有根除,虽然需要六个月以后才能减持,但六个月过了市场投资者依然需要拿钱接盘,否则股价就会下跌,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减持套现的本质,只不过是减持递延时间而已,并没有减少减持规模,这很难成为减持的缓冲垫。
    无可否认减持新规是一个制度的进步,根据董少鹏提供的资料,自新规发布至11月27日,沪深两市日均减持金额27.8亿元,较2017年初至新规发布前日均减持金额下降12.8%。但是与美国市场减持制度相比,依然显得十分宽松,美国市场按照1%年度换手率测算的话,年度减持大概在1%左右,而我国最大减持比例可能达到11%,这里的差距不是一般大,而是很大,照顾了原始股东流动性上是尽量了,但是在照顾二级市场资金面上有点忽略了。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取消大宗交易,减持一律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一致行动人年度减持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1%,同时对整个公司的股东减持进行限制,各个股东加起来年度减持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按照25%的发行比例,大概在公众股的8%,至于谁减持让股东们自行商量,规避一家公司大小股东集体减持对股价的冲击,像某些银行次新股就是担忧小股东减持集腋成裘而大跌。
   17年以来,资本市场进入了IPO常态化,新股发行骤然增加,但是发行制度的缺陷,造就了4倍左右的限售股,后市将次第解禁,其中,今年12月份股份解禁规模为3804.56亿元,2018年1月份股份解禁规模为4626.4亿元,市场担忧之心骤然增加,虽然解禁不等于减持,但是谁能排除部分股东大手笔减持呢?谁能保证小股东不清仓减持呢?政策制度上未雨绸缪难道不应该吗?
    中国股市最大问题就是股价涨不得,一旦股价涨起来了,投资者获利出现了,原始股东也就坐不住了,减持也就开始了,一旦减持的量较大,市场流通筹码就会增加,股价很容易就出现疲软甚至大幅下跌,京东方是今年白马股的代表 股价涨幅巨大,但11月25日和22日分别有两个股东抛出减持计划,各自分别在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3.47亿股京东方A股份,即减持不超过京东方A总股本的1%,股价也遭遇短期暴跌。股价暴跌并不一定全部是减持因素,但也有减持对市场投资者心理的打击。从比例看,京东方减持并不很大,但是从绝对数字看,还是足够大 的,差不多40亿元。第一创业比京东方惨多了,仅仅是限售股到期还没有公告减持,股价就直接吓趴下了,连续暴跌,次新银行也是如此,被限售股解禁直接打趴下。
   限售股解禁不等于减持,这是客观存在的,适度减持让原始股东实现财富自由也是应该的一种创业回报,我们应该给予谅解给予支持,适度减持也不会导致股价下跌,即使最坏 的结果短线下挫,股价后续依然会涨回来,但是动辄数亿元数十亿元的减持对市场的冲击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凭借喊话不足以平息市场的担忧,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的完善。再度修改减持规定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